初入大学的时候,觉得食堂的饭菜好美味,对大学的生活顿时充满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美食的向往开始超越学校的围墙,时而眺望墙外的美食地摊,觉得学校的饭菜也没有那么好吃,对未来的大学生活逐渐失去了刚入学时的美感,而变得日益现实。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常态,对于一种每天都接触的东西,我们逐渐习以为常之后,就不再会觉得它有何新鲜。因此,生活的惊喜总是需要不断被制造出来,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兴趣,才能不让我们疲惫。
那么我们当初进入教会的喜悦,在多年之后的今天,还剩下多少?当初我们每周期盼的主日聚会,期待的弟兄姐妹的见面,今天还剩下多少。恐怕所剩无几了。
一个教会去了那么多年,一个牧师的讲道听了那么多遍,一个教义重复了那么多次,我们还剩下多少与上帝的亲密程度,还是如我们小时候,被父母推着才肯去上学那样,我们也被推着敬拜上帝。
信仰也有疲惫的时候,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需要不断制造惊喜,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信仰的多面性,才能知道真理的鲜活与丰富。
生活的惊喜来自于不同,买了一件新衣服,做了一道从没有做过的菜,尽管布料一样,菜的材料不变,但过程以及材料组合的变化足以让我们看到衣服的另一面,尝到蔬菜不同的色香味,由这些不同组成的生活是惊喜连连的。
我们不喜欢一成不变,那么就让我们在信仰中从变开始,生活中从变开始。
生活的变从新的东西开始,那么信仰的变同样从新的视角开始。
我们对圣经的理解,在过去传统基督教的生活中,总是一个不变的版本,上帝造人,人犯罪,拣选,救恩,出埃及,颁布律法等等,圣经是一本的丰富的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历史中经历这么久的磨练至今依然被那么多人阅读,那么它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只有一种模式,一个面孔,只有一个调子。
在传统教会里,我们习惯了用一种严肃和崇拜的态度去读和接受圣经以及相关的教义,而把我们对圣经的思考扼制了。教义是一套政治正确的教条,不能质疑,不能思考,只能接受,这就是我们信仰疲劳的原因所在。
比如,旧约创世纪中,我们形成的惯常印象就是夏娃受到蛇的引诱,然后又让亚当上当,这样夏娃就是原罪的原因,蛇固然有引诱之嫌,但是夏娃的上当却是男人亚当犯罪的开始。
在传统教会的框架里,这个观念是不容置疑的教义,在这个观念之下,我们发展了很多类似观念,比如对女人的在吃果子事件中的角色和责任,说明女人感性容易犯罪的特点等。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另一种视角,当跳出传统的视角时,我们才能审视我们自身以及信仰。《旧约笔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觉得原来亚当和夏娃的犯罪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
的确女人听信了蛇的话,吃了果子,但女人并不是盲目听了蛇的话,吃果子这个行动是经过理性判断之后的结果,而不是没有思考的盲目所为。夏娃首先判断的是蛇说的是不是真话,这个果子是不是和蛇说的一样,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创世记 3:6 和合本)女人经过观察,思考,理性判断之后,才采取了行动。
《旧约笔记》的作者张晓梅说:“她不单有判断那么简单,她的判断方式相当惊人:既有日用的务实(好作食物),又有审美的高度(悦人的眼目),既是感性的(可喜爱),又是理性的(使人有智慧)。她不是徒有美貌外表的草包、任由蛇欺骗。吃这果子,是她判断后的选择,最不可思议的是她的判断没错。”(张晓梅,《旧约笔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7页。)
在《旧约笔记》中,夏娃有担当,有理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并对幸福生活充满憧憬。而她的丈夫亚当可能就不是如此了。
亚当作为一家之主,夏娃的主心骨,在蛇引诱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什么表示,而是躲在夏娃的后面接受夏娃判断的结果,并附会了夏娃的行动。因此如果夏娃是独立女性的话,那么亚当可能并没有传统教义所认为的那种一家之主的形象了。
这个故事,在传统基督教的历史上一直是用来高扬男权,贬抑女权的源头,但换了一个视角却得出相反的结果。也许在旧约创世纪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本意是为了高扬女性的担当与独立,但后面的作者却突然想换主题了,这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
当然,蛇有没有欺骗夏娃呢?显然没有欺骗,果子吃了没有死,而且有了智慧,有了独立的意识和精神,如果这些被称为犯罪的话,那么罪不过是独立的反面罢了。
《旧约笔记》的解读颇符合现代视角,但耶稣的教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对圣经的理解,是让我们回到旧约社会,还是让圣经解读现代社会呢?
也许我们不认同这种观点,没关系,我们可以去批判它,但如果仅仅是教义式的批判,口号式的批判,那还是索然寡味,用自己的思考去反驳,用自己的思考去批判,才是兴趣盎然的信仰生活。
如果我们的宗教让我们不是基督徒的书不读的话,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不是基督徒生产的粮食我不吃,不是基督徒生产的手机不用,不是基督徒做的衣服不穿呢?有时候,一个非基督徒所提供的的视角反而能让我们思考。正如我们身体成长需要多种营养一样,我们的信仰和生命成长同样需要多种营养。正如我们生活用品不会在意生产者的宗教身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信仰和灵命里这么单一呢?
圣经说凡事互相效力,因此,基督徒不应该排斥其它的作品。如果说我们害怕那些非信徒的书把我们带歪了,那么这不是非信徒的问题,而是我们的信仰不成熟的问题。
图书信息:
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梅,《旧约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还有另一本有意思的著作,《使徒保罗和他的世界》,为我们提供的是不同于路加笔下的另一个保罗形象。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