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灵诚来自中原腹地,父母都是虔诚基督徒,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将来继承自己的信仰,因此取了“心灵和诚实”中的灵诚作为他的名字,以寄托父母的希望。
因此,灵诚自小时候开始,记忆犹新的是父母每天饭前祷告,以及不论多忙,周日一定去教堂礼拜的情景。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家里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因此周日随父母去教会参加礼拜、唱诗就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后来中学毕业,就随着打工潮出来打工。他去过很多地方,去过广州、深圳,也去过温州、福建等地,2005年他与一位教会姐妹走进婚姻殿堂,次年儿子出生。
为了生活的稳定,他在儿子出生后,便在苏南的一个小城市开了一个小餐馆,夫妻两个起早贪黑操持经营,生意还算不错。因为菜品有特色,获得很多食客的喜欢,因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日渐宽裕。后来他们还在餐馆附近的一个商品小区买了房子,也把户口从内地迁过来,这样他们算是过上稳定的生活。
刚来苏南这个小城打拼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个家乡的教会。选择这个教会的理由,除了在语言和文化习惯上与自己成长环境相同之外,他还能从这个教会中获得情感安慰。第一次成家独立,他担负着一个三口之家的责任,身上的担子陡然增加,让他一时不太适应,正是教会的鼓励让他走过了困境。此外,那时候没有太多的积蓄,经济捉襟见肘,他也得到了大家不少帮助。
但是后来,他慢慢不能接受这个教会的教导,进而离开教会。这个教会强调不能穿奇装异服也就罢了,还强调不能化妆,甚至连自由恋爱都是禁止的。凡是有青年恋爱了,每周都要向牧者汇报,还要双方一起参加婚恋辅导。此外,他们对礼拜日等圣日有近乎苛刻的遵守,他们夫妻两个因为做服务业,有些时候周日不能参加礼拜,这样他们就会被教会责备。
教会强调与世界的冲突,对那些自然灾害认为是世界堕落的标志。这让他很不适应。
更让他震惊的是,他读小学的孩子对他们的信仰,一直不感兴趣,甚至在让他去聚会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与反感。
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宗教和信仰。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另一个教会,这个教会的成员大多有着与他相似的经历,但大家愿意抛弃成见,思考现在遇到的信仰困境。现在他在这个教会开始与大家思考,也探索新的模式。
这个教会开始一改过去传统教会的模式,他们开始对世界不再排斥,而是开了一个读书会,不仅阅读教会历史,还阅读其他人文历史,希望通过如此的方式获得与孩子对话的途径。他们对待孩子也不再强制性地灌输教义,而是与孩子探讨。
他们不想放弃基督信仰,他们希望基督信仰在孩子那里得到继承,但孩子必然无法接受他们过去的那种宗教,那么哪种方式更合适,他们开始思考和尝试。
我想,灵诚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在经济地位提升,日子得以改善,那种建立在过去物质匮乏基础上的、保守的信仰模式必然与现代生活产生不适应,另外基督教的代际冲突显然也逐渐普遍。
过去的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尤其在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和养老压力巨大,精神娱乐资源稀少,因此基督教通过医治,提供娱乐、照顾和安慰带来大众的皈依。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打工潮的兴起,又让农村开始分享经济上升的成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多的农业居民进入城市,过去那种基督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复存在,那么成长在这种背景下的九零后和零零后,显然对那个过去的基督教无法接受。
这就带来两个冲突,一个冲突是那些经济改善,定居城市,分享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沉浸在现代资讯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与父辈的信仰必然产生冲突。另一个冲突是代际传递,不愿意轻易放弃伴随他们成长的,让他们充满感情的基督教,他们希望能顺利传递给下一代,不能让基督教在他们这一代断掉。而这个时候,对父母辈乃至对于爷爷奶奶辈所经历的生活背景一无所知的00后们,更不愿意接受那个背景的基督教信仰。
沉浸于信息爆炸、娱乐丰富、物质充裕的时代,这一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父辈乃至祖父辈都截然不同。因此着这种有着巨大差异甚至冲突的代际模式,要想在这之间进行文化传递,势必难度重重。
正是这种代际传递的失败,让80后父母们开始反思,他们究竟应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怎样告诉孩子一种符合正道的信仰。因为面对现在市面流行的世俗娱乐文化,这些有着尽管是保守基督信仰,但依然不会满意他们的孩子将来接受这种娱乐至死的文化。不管他们接受的基督教信仰怎样保守封闭,他们面对文化的选择方面,还是有着与社会普通大众不同的判断,他们知道孩子将来要选择一种有深度、有神圣性、有高度的文化。这种文化必然是有信仰参与的,因为只有信仰才能有深度,这几乎是他们的共识,这无关文化和教育水平,这是基督教本身所蕴含的一种能力。
在灵诚身上,以及他那个教会群体的探索,正是这种基督教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自然过程,这意味着基督教新群体已经不会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而是要自己探索出一条出路,这也许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自发方式。
他们不是个例,这种探索信仰与时代相适应的活动,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暗流在涌动。
虽然现在传统教会传统教义的基督徒依然占据主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结构的转变,那么基督徒结构也必然随之转变,将会有更多的人会主动探索基督教与生活与代际相适应,带来基督教的深刻变革,带来与社会的新的关系。
(本文中人名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