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我们要如何学会告别

作者: 蒙允转载 随卞聊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1月15日 17:18 |
播放

放在前边的说明

我是老卞,已过不惑之年,大众标签是培训师,自我标签是一直行走的对话者。

每年都会有小伙伴在人生重要节点时过来与我对谈。他们说在对话中会被看见,能从杂乱的信息中理出自己的方向,并愿意试着在当下向前有个小小的行动,这感觉很像是推动了从知道到做到的最后一公里。

所以我想,或者我可以做个“随卞聊”,并以对谈的方式记录每一个“最后一公里”是如何发生的,也愿更多人在这些对谈中走好自己的一公里。

#  学会  告别  #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告别都是我们生命中的必修课!

触发我再次正视告别这一话题的是老朋友的离开。能被列为老朋友的人,基本都是认识超过20年的人,而我们认识超过35年!因为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上次在视频里通话已是2年前。最常提及的话题是“清明节了哈!明前的绿茶该寄过来了”,这么厚脸皮的话还真是他的风格!这茶每年要,我每年边吐槽边给他寄。每年秋季也能收到他寄过来的榛蘑、木耳。这些家乡特产伴随着我很多年的年夜饭,那是浓浓的家的味道。

今年的春茶我又寄了出去,可是还没到,他就走了!

翻开聊天记录,我还跟他说,每年春天记得跟我要,每年寄点我愿意。他还大大咧咧问我要啥,秋天给我寄。隐隐的我觉得他想要的不是茶,只是一份牵绊和惦记!后来得知前几年寄给他的茶并没喝多少,还在冰箱里放着,这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每每翻开聊天记录,眼泪就忍不住落下来!

昨天安排5月行程时,看到有他所在城市的长时出差,还想着怎么去他那儿黑他一顿好吃的,高速路上小憩时还隐隐梦见了他,晚上就接到消息说他走了!

这感觉很复杂,最近几年我遭遇了一些重大变故,他的身体也日渐衰弱。同处于人生低谷,又是老友的身份,时不时闲聊几句家常,发现我们都自带着些悲悯,看问题也通透了很多。因为自己仍在低谷中艰难探索,很多时候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我,经常累到倒头就睡!所以基本上是翻到他的留言,闲时就回复几句,忙起来不回他也不生气。我以为这样的状态可以持续很多年。在我安排好去看他的行程,并寄出礼物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

其实我知道,被疾病纠缠的这些年,他活得很是艰难,离开也是解脱!但是连告别的机会都没给我!没给我告别机会的不止有他!还有大爷家的大姐,小时候住在她家里,与我母亲年龄相仿的大姐如照顾女儿般的宠爱我!少不更事时也没少给她惹麻烦!收到噩耗时,正是等候女儿高考成绩,报考学校的关键期!我也如此次这般一个人躲到卫生间里哭到不能自已!

后来我明白:那些真正离开的人是不难过的,只有留下了的人才难过。这些曾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在一个又一个地离开,我与家乡的牵绊也在慢慢减弱。

人到中年,学习如何告别是不能回避的事情,有人决定回家“啃老”了,在外面租房子没什么意思,说是回家吃妈妈做的饭才是正事;有人变得不再抱怨了,到某市出差,还是决定跨越整座城市去看朋友!有人一直做到的是“即使一个人,也要认真对待每一顿饭,把每一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好好生活……”

那么我呢?

人到中年,离去的不止是一个又一个亲人或者朋友,还有已经消逝的青春,可控的体能,以及与这个世界的紧密连接;迎面扑来的是不确定的中年压力、无力感,以及需要学习接纳正在发生的不确定,并允许一切发生。

这样思考有好一些吗?有!但当下,我更想跟自己静静地待一会,回忆跟朋友的过往,我知道这一会儿很宝贵。走向未来时,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面对挑战时,我需要擦干眼泪,像我们曾经谈起过的:好好活着,去做想做的事,不要等到体力不支时再来后悔;去见想见的人,不要等到见不到时再去独自垂泪。

那么,你呢?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joaph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