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观察|疫情后基督教的一个现状:信徒的原子化趋向明显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1月14日 09:44 |
播放

袁姐妹皈依耶稣已经十年有余。自我和她认识以来,总体评价她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不仅生命好,在灵命上也很追求。尽管工作繁忙,但是她对教会的活动极少缺席。不仅如此,教会的神学训练营也从未拉下。姐妹更是把自己的婚姻也完全交托给上帝,把自己的另一半的出现放在祷告中。

十多年前她只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对于一个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打工者,她充满了恐慌。然而,好在基督信仰给了她安慰。她找到了现在的教会。教会里有一群和她一样的年轻姐妹,还有一个老乡。在教会中,她很快找到了朋友,建立了不错的人际关系。找到归属的她,把自己委身在教会里。那个时代教会把委身看的很重要。一个信徒对教会的委身是考验信徒是否拥有健康信仰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信徒的委身情感得以维持,教会会举行很多的活动。教会既不提倡其他教会的信徒串教会聚会,也不提倡本教会信徒到其他教会去。

因此,袁姐妹对她的教会有很高的认同。每次都是很积极的参与活动,包括教会的奉献也从未拉下。

疫情开始之后,除了出行和上班有时候受到影响,在教会信仰上对她没什么影响。尽管不能到教会聚会,每周的线上礼拜她还是能保证出席。

明显觉察出变化的是疫情半年之后。她告诉我说,在家听线上的聚会与教会里有很大不同,因为没有其它人在,只有她一个人,开始的时候她还能控制自己集中精力,保持内心的“胆战心惊”,聆听牧师的讲道。后来她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一般就是听了一会,她会起身喝水,或者吃点零食。甚至会刷刷手机视频。

因为大家都不能线下聚会,只能搬到线上,而线上聚会不像线下,可以关起门来,信徒还得坐车等。线上就不一样了。有条件的教会会把自己的聚会直播间布置的很豪华,有乐队,有铿锵的讲道,这对于她来说不仅带来视觉和听觉冲击,更是带来一种精神冲击,原来聚会还有这种形式。与自己的聚会相比,那可就相形见绌。尽管她明白信仰的本质并没有形式的区别,但是内心的门一旦开一道缝就无法关闭。

后来她浏览了其它教会聚会的线上视频。这几乎成为一种习惯。自此之后,在疫情的后两年,她感觉对原来教会的那种委身慢慢动摇。她很想去其他教会参加礼拜,感受一下他们不同的风格。她感到自己与之前那个虔诚的信徒相比,自己变成了一个游移信徒。

到了后来,疫情放开之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疫情三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教会奉献收入急剧减少,无力承担原来的房租,不得不退租。他们暂且在一位信徒的家里聚会。聚会地点因为在这位信徒家的客厅,除了墙上挂一个十字架之外,没有了教会那种礼拜的庄严感。她觉得自己和这个教会的关系,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而教会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以前和她关系不错的教友都因为结婚或者工作离开这个城市,或者搬到距离更远的地方居住。当然更多的则是因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压力,而返回老家。

因为经济压力,让教会不仅不能担负起房租,也无法承担过去那种维持信徒委身情感的活动。教会疫情之后,很少聚餐,甚至去年的圣诞节,因为大家都“阳”也没有聚餐。三年多没有查经、见证一类的活动。

她的现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还算不错,还有一个自己的教会偶尔可以去聚会。她告诉我她一个朋友的教会,在疫情的第二年就解散了。传道人因为经济压力而不得不回老家,原来的团契,一开始还能依靠视频维持,后来连视频也没了。现在那个团契已经解散两年。信徒回归到“自学”状态。

现在的袁姐妹依然单身,她已经不再寄希望于教会找到自己的感情归属。她通过自己的奋斗买了一套小公寓,她现在状态,用她自己的话说,“现在生活挺好的,一个人自由自在。以前觉得没有教会是一种生命的残缺,现在觉得没有教会也挺好的。以前苦的时候,教会给自己帮助很大,没有什么钱去逛街,去吃美食,买漂亮的衣服,教会不提倡这些。所以在教会觉得很舒服。你看我现在,一个人和以前不一样,逛街吃美食,和朋友周末去玩,也挺舒服。”

袁姐妹并不是个例。通过她的经历,我大致可以了解现在基督教的一个现状。那就是信徒的原子化趋向明显。

大环境的问题直接带来教会经济压力变大,他们无力承担礼拜聚会以及其它基督教活动的成本。这些神圣性活动的减少,直接结果就是信徒对教会的委身度降低。如此一来,信徒开始游离教会之外。这一方面说明教会在消失,另一当面也说明教会的吸引力在下降。

此外,教会提供的价值导向,教会的教义和当下的年轻人生活关注点有很多错位,教会往往不能为信徒提供,甚至提供相反的价值导向,这让信徒个人也自觉远离教会。

信徒的原子化倾向,可能越来越明确。基督教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概是商店橱窗的模式。教会如一个出售宗教产品的商店,陈列在橱窗里,让那些进来需要宗教安慰的顾客选择。因为传统基督教的教义已经无法回应人们当下的需求。但是人们仍然需要宗教带来的安慰,他们可能只是购买了宗教产品,而放弃了基督教强制施加的生活戒律!正如今天很多年轻人喜欢戴十字架的装饰品,但是他们不会以此而成为基督徒。这一点在佛教哪里很明显,有很多人愿意去烧香许愿,去购买佛珠和向功德箱投钱,但是不杀生、不吃荤的戒律他们可不会接受,更不会接受剃发和穿上袈裟了。

这再一次告诉我们,信仰之下的文化必然是未来的常态,而不是宗教形态的教义和组织。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