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根据『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现场讨论的内容整理、编辑(2023年12月17日,第82期)。
『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是“齐家学汇”播出的网络直播谈话节目,话题涵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众可与上海爷叔、主持人及其他会众轻松对话,共谈家事、畅叙真情,让善意流动起来,共同创设幸福家庭。
用心良苦给家人,常会遭“不要”,
想方设法予对方,却仍说“不好”;
家庭好意传递,沟通不能受阻碍,
若要好意流畅,谦卑自己很重要。
【现场讨论】
主持人:
上期聊到,茗茗很想给予女儿,女儿却不要,这是个普遍情况吗?
爷叔:
这个情况很普遍。家人间总想为对方好,但这个“好”对方常常会不接受,就此,家里争执会无法停止。
到底是对方不领情,还是自己没给对?如果不领情,如何让对方领情?如果自己有盲点,如何去发现?
谦卑,就是要认为:自己给的,不一定好;如果是为对方好,那就应该深入思考对方拒绝的原因。如果总想:对方拒绝,就是不领情、不懂事,这就太骄傲了。
主持人:
很多人会说:这个话题不用聊,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等他做了父母就会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这种说法很普遍。
爷叔:
这个想法很危险,会让家人间关系越来越疏离。长大后“理解”父母,不是出于真正的理解,只是一种“可怜父母心”的悲切,是消极的平衡。
大叔:
小时候,在冬天,我妈总要我穿很多衣服。当然,她是为我好,可我不开心——穿得臃肿很难看,而且我在运动,根本不冷。我会假装穿,然后把衣服藏起来。现在我做了爸爸,也会像我妈妈一样,会给儿子一些好的建议,但他总不听,我就很气。
如果单从母亲的角度看,确实用心良苦;但放在关系里看,要考虑给的对象是否需要,不能单向考虑。还有,对方是否认识到这个需要?如果孩子确有需要却没认知,父母就是讲破嘴皮也没用。
爷叔:
如果大叔当时不肯多穿后出现不良后果,可能会认为母亲是对的。现在大叔没有经历不听话的不良后果。有种观点是,让事实来教育孩子。但,如果后果严重到不可收拾,怎么办?
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不是试错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而是通过推演,是“迁移”让我们明白更多。不可能每个人都要断腿才能知道“高处不能往下跳”,更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出车祸才明白“小心驾驶”。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身体确实有保暖的需求,但是还有另一个需求——要好看。作为母亲,为什么那么看重保暖的需要,却忽视“好看”的需要呢?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好看比保暖更重要。母亲忽略了孩子爱美的需求,这是母亲的盲区。
现在大叔能理解母亲了,是否也会犯和母亲一样的错误?大叔当时对母亲的拒绝,能否成为今天大叔学习的素材?
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照,如果超越了孩子的经验,这时要求孩子能理解,就是让孩子通过“迁移”,触类旁通。
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就是在不断“迁移”中学会的。为什么越长大越失去了这种能力?
要孩子认识老师所认识的,认识父母父母所认识的,不是要他记住,而是要他能理解而“迁移”。我们现在的教育,硬性灌输,让孩子受挫、受害,从婴孩期开始就破坏了迁移的能力,第一罪魁是我们的父母,只考虑孩子穿暖,不考虑孩子爱美。不要说“爸妈虽然没考虑爱美,但考虑保暖还是对的”,对此不能“三七开”。
谦卑,就是承认自己错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能说“我开车开得是对的,就是方向盘打错了”。方向盘打错就是全错,把车开到了沟里,还有什么对的成分?
胡坚:
我提到过我与孩子互动的许多案例,如不肯睡觉、玩火。我想,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我的想法,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我没找到孩子不能入睡的原因,我判断孩子是贪玩,实际上他是皮肤过敏。
爷叔:
胡坚叫孩子睡觉是好意,为什么孩子拒绝这个好意?孩子拒绝有很多原因,但是我们只想一种原因——因为他贪玩。没想到他是皮肤过敏睡不着。为什么我们只考虑“贪玩”这一面?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有漏洞,会迁移到另一件事我也有漏洞,就谦卑了。如果认为我这件事找到了原因,就等于其他事我也能找到原因,就骄傲了。
请问胡坚是怎么发现孩子过敏而不能入睡的呢?如果把发现的途径能迁移到其他事情上,也能发现孩子拒绝其他事情的原因,胡坚就能补上漏洞了。否则,以后还是会一直被孩子拒绝。我们不能“瞎猫碰死耗子”。父母的经验常常是有问题的,是不科学的。好比,父母因为着凉感冒过,就拼命让孩子保暖。殊不知,过度保暖,孩子受热毛孔张开,也容易导致感冒。
胡坚:
很长时间后,我们才发现孩子过敏。我们去医院也没查出什么,是后来偶然一次去了朋友家,朋友的孩子也有同样症状,才知道是过敏。后来因为看了国外文献,才把“过敏”与“不能入睡”联系起来。文献上说严重过敏的孩子,入睡前会紧张、应激。
爷叔:
文献有没有说,是什么让孩子睡不着?这要刨根问底。胡坚有没有为孩子睡不着去找过医生?
胡坚:
没有。因为孩子不至于完全不能入睡,他就是很困了还不想睡。
爷叔:
你怎么判断孩子“很困还不想睡”呢?孩子很困就会睡,一定有导致“不困”的原因。我们的判断里有很多漏洞。胡坚有没有把“很困”和“不想睡”作为矛盾,去求问过医生,求问过有其他经验的人?如果没有求问过,又以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不去反思,问题就严重了。把对孩子的许多误判堆积起来,只能生发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产生偏见。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在哪里,教导孩子的其它可能都是白费了。
强求孩子入睡留下的挫伤还是小事;强求孩子睡觉的方法论还留在母亲自己脑子里,假如母亲不会谦卑地改变,对孩子以后造成的伤害将是大事。
胡坚现在虽然知道了孩子不能入睡的原因,但是还不知道自己误判孩子的原因,那么,思维的漏洞还是存在。发现一个矛盾,去求问,就是补漏洞。发现矛盾不求问,就是漏洞;自己觉得不严重,不去追问,漏洞就更大。
胡坚:
我的方法没有调整过来,我的判断就一直都是错误,就会一直累积不良的历史记忆,导致今天我要给孩子的时候,他不可能去听。
爷叔:
其实,这与记忆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你的判断是错的,孩子感知到了,当场就拒绝了。而是孩子一旦检测到你错了,你会拒绝孩子的拒绝。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拒绝是因为“不良的记忆”,那还是在自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是在记仇。这本身就是个大漏洞。
把孩子的拒绝解释成“孩子记仇”,不认为自己有错,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每次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只是孩子记仇。一旦孩子孩子发脾气,还千方百计要孩子接受心理辅导,让他“不要记仇”。这是在摧残孩子。
孩子是会记仇。但我们的判断要扩大容量,把孩子记仇包括在里面,同时,我有错也包括在里面。孩子拒绝,可能是记仇,也可能是我有错。到底是记仇还是我有错?要调查。孩子有时候是情绪性拒绝,有时候是记仇的拒绝,有时候是因为我错了而拒绝。
如果父母考虑到孩子爱美的需求,能否给孩子买薄一点但是又保暖的衣服?现在有这样的材料。如果大叔的母亲当时给大叔买又薄又保暖的衣服,就很贴心了。
如果孩子因为衣着被女同学嘲笑过,妈妈不知道,还强求孩子穿得臃肿,孩子的“仇”就来了;也可能妈妈是错的,孩子根本不冷。
胡坚无意间暴露了“历史记忆”的想法。要知道,孩子反对你,有很多原因:认知不够,当时情绪不好,或是引起让孩子反感的记忆,等等。
好多父母带孩子来我这,说孩子某门功课不好,我问孩子对那门功课的老师印象如何,孩子一般都很反感那个老师。能怪孩子吗?有时我追问孩子,是不是老师对你不好?孩子说,不是老师对我不好,是老师欺负一些老实的学生,我觉得不公平。
这些情况,老师、父母并不知道。
没有求助,没有仔细探究,会漏洞百出,以至于亲子矛盾越来越大。
大叔:
我小时候呼吸道不好,总是咳嗽,就是因为我母亲给我盖太多了。后来,我发现我儿子的呼吸道也不好,腺样体肥大,原来,我犯了和我母亲一样的错,也给他盖太多了,他睡着时我摸一摸,孩子一头的汗。
人需要“外力”介入。当然也得相信“外力”才行。如果不够谦卑,也不会相信“外力”。
爷叔:
解决孩子睡觉的问题,不是真解决;解决我们误判的问题,才是真解决。孩子长大后,需求的,不再是吃喝拉撒,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灵需求。若在孩子反映心灵需求的时候,我们误判了,不是更麻烦了吗?茗茗说孩子从小喜欢学习,到了大学怎么不爱学习了呢?目前,对原因的判断会不会错了?说孩子焦虑了、恋爱受挫了,对吗?
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的规划,但孩子都拒绝,什么原因呢?我们的解释是:孩子不懂事,孩子记仇,孩子认知不够,等等,这些判断是出于谦卑吗?
人被拒绝,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找原因,但为什么不愿意呢?老电影《南征北战》里有一句台词:“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这就是太不谦卑了。
就算自己讲得没错,就算别人拒绝错了,自己也要谦卑下来,想想别人的拒绝有没有他的道理。当听到不同意见时,总说“你算老几”,这反映了太不谦卑。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这么多人,合在一起可以比诸葛亮厉害,我们为什么不能合在一起,为自己找找原因呢?
总觉得“我是对的”、“我的用心良苦被拒绝了”、“我是为家人着想”、“是他不识好歹”.......,这太骄傲了。
主持人:
爷叔,我有个问题:客人需要水,服务员给客人递一杯水,态度可能谦卑,可能骄傲,但是服务员的态度不会影响递出的那杯水,水才是客人需要的呀。
爷叔:
家人之间,不是客人与服务员的关系,家人之间,不是我差派你做什么,而是我主动为你做什么。就算是在饭店吃饭,我想要在包房与朋友安静谈话,就会对服务员说:我们不叫你,请不要进来。如果服务员不顾我的要求,只顾自己“热心”端菜,随意进出,我就会退席了。谦卑的服务是按照对方的需求服务,骄傲的服务是自说自话的服务,按照条规的服务,是机械、没感情的服务。这样看来,服务不仅是这杯“水”,更重要的是“服务态度”。态度就与谦卑与否有关了。
心态的谦卑与骄傲,直接影响家人间的情感流动。明白了家人深层次的心灵需求,才能让家人间互相“服务”品质优良。是否谦卑,绝对影响“服务”品质。
骄傲的人认为:我对你好,就是好的;谦卑的人会想:我对你好,还要问问你觉得好不好。谦卑,就是仔细冷静地观察对方深层次的需要,并不断力求去满足对方。
认为孩子“很困还不想睡”的判断,往往出于骄傲。因为孩子不能入睡有许多可能,我们没有求问过,也没仔细考察过,就作了判断,就是没有谦卑地在孩子“拒绝”后反省自己。
我们对配偶、对孩子都不能误判。我们不但不能制造误解,而且更要获得化解误解的能力。
主观上,我们都不想破坏与家人的关系,但为什么关系总好不起来?因为我们不谦卑——以为做了父亲就是父亲,做了丈夫就是丈夫。做父母、丈夫、妻子,都需要学习,要会迁移,会触类旁通,而不是拿一个结论说话。
累积了误解,家人间的信任就很差。当孩子不信任父母了,父母还喋喋不休地“教导”,效果是可想而知。孩子不会说话时,就已经用身体的反应来拒绝了,如用不入睡哭闹等等来拒绝父母。等孩子长大了,就直截了当拒绝父母了。若父母硬逼,孩子会假装服从,其实还是拒绝。
请问,孩子公开拒绝好,还是伪装服从的拒绝好呢?
大叔:
还是公开拒绝好。
爷叔:
孩子公开拒绝后,父母会强逼孩子遵从,他可能拒绝得更隐蔽了。
书亚:
我的体会是,知道自己的“不知道”,犹如“灯下黑”。我以为自己知道的,往往是我不知道的。
我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穿纸尿裤得了尿布疹。我和妻子认为是尿布质量问题。于是,就试各种牌子的尿裤,还换的很勤,一尿就换。我母亲说,纸尿裤不透气,不如用传统的尿布。我们认为母亲不对,没听她的。后来,孩子疹子一直不好,就带他去医院。老专家看了,把我和妻子一顿骂,说你们怎么做父母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这疹子就是纸尿裤捂出来的,不要用了,就好了。
爷叔:
在知识分子的书亚和太太眼里,妈妈“算老几”,就骄傲了。还好,老专家算是“老几”。然而,一样的话,出于不一样的人说,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性听取?这种骄傲,让我们失去了听取道理本身的能力。
主持人:
书亚他们听老专家,难道不是对知识体系的“谦卑”吗?
爷叔:
知识体系不是知识符号,“白胡子”、“白大褂”的话一定对吗?“老师”就一定对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还不如做盲人,能把话听清楚。
我们里面的骄傲偏差,让我们上当受骗。戴副眼镜就是知识分子吗?我们要懂得看一个人的行为,看他做事的结果。独立思考的人,是谦卑的人,会把问题追到极致。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求真,不是一知半解。孩子为什么不入睡,这个问题要问到底。把“孩子困了不想睡”的结论滞留在脑子里,就把错误的方法论留在脑子里了。就像大叔,把母亲的错误也承续下来了。
我们认为过时了的东西,比如便宜的中药,传统的尿布,可能都是非常好的东西,而现代被资本推动的所谓“新产品”,往往有许多虚假的,甚至是有害的。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西医为什么能治病?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什么是治病?病是什么?都要问到极致。人身体会愈合,不是“治”好的,是自己好的——人与生俱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治病”,是帮助人恢复自我修复能力的过程。当前人的免疫力越来越弱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依赖药物造成的。药品越趋于商品,人的健康就越差:孩子之所以变弱,是被父母关照过度。
鸣叫:
我孩子7-8个月的时候,我喂他吃辅食,他不吃。我就着急了,就硬塞给他吃。我想,他不好好吃饭会长不胖,会生病,我这么辛苦准备的食物他怎么可以不要?
还有一天晚上,我太太有事没回来,孩子醒了哭,我就慌了,太太怎么还不回来?我抱他,给他喝奶,他还是哭,不接受我的安慰。
爷叔:
鸣叫是怎么发现孩子的需求呢?
鸣叫:
我觉得他还不饿,饿了就会张嘴吃的。
爷叔:
为什么饿了就会吃?有没可能饿了也不吃呢?孩子当前的状态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有可能他饿了,他吃了;有可能他饿了,但他不吃。如果根据孩子不吃就不喂,也有问题。到点了就强行要他吃、要他睡,也不符合规律。我们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随意误判孩子,胡乱找个原因来解释。
鸣叫第一次做父亲,如果没做父亲之前,就关注其他有孩子的家庭,去帮一帮别人,就能学到很多知识。鸣叫如果提早帮助其他做父亲的人去服务婴孩,就能早作准备。一个人服务的人越多,学到的就越多。科学家、医生等等,都是如此。
愿意去服务别人,是谦卑。只要别人服务自己的人,是傲慢。
人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谦卑柔和、关爱人需求的心。
人最大的需求是“被需求”。
人被需求的范围,不在于吃饱穿暖,而是深层次的内心需求——说到底,就是彼此相爱。
别人需求你的精神服务,你也能完成对别人的精神服务,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老黄:
我很认同爷叔,人最大的需求是被需求。人对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就是被需要和被爱。
家长很用心,孩子不接受,是每个家庭的普遍问题。这里有个悖论,只要孩子不接受,就说明家长用心不够;用心够了,孩子会接受。问题在于,我们是用私心,还是谦卑的用心?
家长在用心过程中,自以为在用心,存在几个问题:1、身份不对——把自己放在“孩子的拯救者”的位子上;2、位置不对——对孩子居高临下、指手画脚;3、心思不对——私心而不是爱心,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意思做。
孩子反抗我们,是件坏事吗?对此,我们确实很不舒服,但是仔细想想,这不一定是坏事(除了原则性问题)。这表明孩子有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的建议有合理性,孩子不接受,家长应该在维护自己建议的合理性和维护孩子的独立性之间权衡一下。我认为维护孩子的独立性更重要。如果孩子一味按照我们的思路,不一定是好事。
我们对孩子的用心,用的是什么心?我们要把自己的问题找到。
主持人:
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怎样的“自己”?是个人中心的,还是集体主义的?不要忘记,这个“自己”,是被身处的文化环境、意识形态所塑造的。如果“自己”思想当中已经有了“病毒”,自己找“自己”原因就会非常困难。这就必须先清理“病毒”。
爷叔:
老黄说得非常好。话题要持续展开。对用心的“不用心”,孩子叛逆是好事,因为这是在提醒父母“用心不到位”。提出建议时,我们父母在维护自己合理性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叛逆的合理性?是否考虑过对叛逆反感的合理性?我们主张的合理性与孩子成长的整全性(包括独立性)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讨论,可以放在以后探讨。
主持人:
怎么启发家人,家人间的认知会有差异,怎么制定标准?
老黄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妨让孩子叛逆。但是这又会让我们焦虑:叛逆着,万一就触碰到了原则问题,又怎么办?
这些都有待继续讨论。我们下回见。
{ 创设幸福家庭,提升你我视野;轻松聊出智慧,善意践行建言 }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