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微信

神子的苦杯

作者: 蒙允转载-廖悯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5年04月22日 16:53 |
播放

在客西马尼园,神子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受难,身心是何等地沉重!

书上记载他“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极其伤痛”——“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他呼求父将“这杯”撤去,但他又说,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你的意思。

他曾至少三次向门徒预言自己的受死与复活。每一次预言的时候看起来都是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状态。

他一直都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去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也知道自己死后第三日会复活,那么,为什么在客西马尼园的受难前夕,他显得有点软弱过度,以至于有点像要退缩的样子呢?他是在单单惧怕即将到来的身体受虐、疼痛和死亡吗?

我们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所以难免也有人的软弱,比如会怕痛怕死等等。或许让我们困惑的是,他未免表现得有点过于怕死或者怯懦了?

我们可以理解很多软弱的罪人怕死。因为他们面对死亡没有盼望,不知道自己死后要到哪里去。但是神子明明知道自己死后是去乐园,而且第三天还要复活,他就应该比我们这些软弱的罪人更勇敢啊!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不怕死的英雄豪杰与壮士好汉,面对肉身的死亡表现得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英勇和从容。因戊戌变法而被慈禧太后杀死的谭嗣同在狱中也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面对死亡威胁,好像都比神子表现得更勇敢。

2世纪初的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修,在被押送去罗马受死刑的途中,听到有些信徒在谋划如何拯救他,就写信拒绝他们的好意:“我请求你们:不要对我好得过度。让我成为野兽的食物罢!经过它们的口,我可以到达神那里。我是神所种的麦子,被野兽的利牙磨碎后,可以证明我是完美的食品。”

让人不解的是,连他的门徒后来都可以慷慨赴死,视死如归,那么当时知道自己第三天必要复活的神子,为什么在受难前显得有点软弱过度呢?

2

十架七言中这句话最能够体现出神子所经历的极度痛苦——“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人承受痛苦的力量与平安,来自于上帝的同在。很多圣徒和殉道者面对死亡之所以表现得那么从容和勇敢,乃是因为有上帝与他们同在。使徒保罗经历九死一生,为福音刚强壮胆,乃是因为在任何患难中主总是与他同在。司提反被人拿石头打死之前可以视死如归,乃是因为有主与他同在,让他看见了“天开了”的景象和神的荣耀。让一切圣徒勇敢甚至喜乐地去迎接死亡的,是神的同在,是那向他们敞开的天门。

然而,神子在十架上的处境却与他们有所不同。因为在十架的神子彻底失去了父神的同在,经历了父神真实而完全的离弃。

神子与父原为一。他在受死之前,一直与父神都有亲密的同在关系:父神权能的荣光一直光照着他。在十架上,他软弱到极致,不仅仅是因为有罪人对他身体的苦待和凌虐,以及门徒们对他的离弃和世人对他的恨恶,更是因为有父神对他的离弃。这是他在十架上受苦的巅峰。

父神为什么要离弃十架上的神子?因为人类之罪的代价和苦果就是要被神权能的荣光所离弃——“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

他自己没有罪,他本不应该受苦和受死,不应该被父离弃。但为了担当罪人所当受的刑罚和咒诅,他就来代替我们受罚和受苦受死,并来承受被父神离弃的痛苦。

罪的刑罚和咒诅是如此地真实,以至于他在十架上的受苦如此地沉重,让他不得不惊呼——“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他在客西马尼园有多么惊恐、惧怕、忧伤、忧愁、难过,他在十架上对父神的呼求有多么凄恻,这些都是在表明人类罪的刑罚和苦果是何等地沉重可怕而让人惊骇,以至于神子必须要被挂在十架上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人类才有罪得赦免的盼望。

罪的终极刑罚和苦果有多么沉重可怕,神子所喝的苦杯就有多苦!这也同时意味着一个最终死在罪中的人将要承受的终极刑罚(地狱)会是多么沉重和可怕……

最终,人类的罪若不是在基督的身上被代罚,就是在地狱里亲自受罚。

那些信子的人的罪就被神子担当和代罚了,他们在永恒中就不再受第二次的死了。

“咒诅他受,祝福我享。苦杯他饮,爱筵我尝。如此恩爱举世无双,我的心哪,永志不忘。并非因我有何特长,也非因我比人更强;都因恩主慈爱无疆,救我罪人脱离死亡。

看哪,神子身钉十架,代我罪人备受刑罚,以命、以血,作我赎价,神人和好,称神阿爸!愿献此生,全归我主,任他支配,是我所慕。主爱激励,主爱催促,我的心哪,惟有顺服。”

图片来源:tomkingsr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