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系列特稿(五)海归牧者谈:牧养海归基督徒最大挑战是什么?

作者: 王新毅 祝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9月19日 00:15 |
播放

海归基督徒可促进中国教会建设、是中国教会普世宣教上一个潜在的生力军;近年来和未来几年持续的海归潮也会成为未来城市教会复兴的又一个契机;海归基督徒还能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正面影响力;成为中国社会光与盐的中坚力量。

这些都是海归基督徒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角色,但这些能够发挥出来最根本的基础在于这个群体需要有坚实而活泼的信仰生命,而这最根本又取决于对这个群体脚踏实地的牧养——生命传递生命,只有给予海归基督徒这个群体坚实而活泼的牧养时,才能够让他们能够真正活出生命。

那么,到底牧养海归基督徒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需要做好哪些环节?而海归基督徒在回到中国本土教会时,又当有怎样的心态?

曾经在美国生活9年、但因回应上帝呼召,五年前返回北京、现一边工作一边带领海归事工的大为弟兄在分享了海归基督徒的重要角色之后,又继续对这些实质的问题进行了分享。

大卫弟兄指出,其实牧养海归基督徒时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别的复杂的东西,不是大家常常以为的海归的“骄傲心态”或者“神学优越感”、“自动边缘化”心态等等,而是很简单的一个词——“忙”。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人也许会说无论海归不海归,大家都面临着“忙”这个现实问题,不过,对于回来不久的大部分的海归,“中国式的忙碌”需要他们更多的适应。除了面临许多现实心态的调整之外,首先工作上的压力非常大,“你是海归嘛,单位对你的期待也很高,所以工作压力非常大。另外国内的工作环境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工作单位不尊重员工的个人时间、期待员工随时工作、周末也难有空闲.......所以导致员工关心家庭的时间也很有限,这样也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大卫弟兄调侃说,海归回来之后还需要调试的一个是“中国式的亲友关系”,在海外没有关系,回来之后三大姑八大姨都想来看看你,自己以前一些同学、朋友路过北京时也不少会联系觉得“老同学、老朋友嘛,出了一趟国发达了,总是见见聊聊吧”,这些应酬是很难免掉的,也自然会耗费一些精力和事件。

另外就是子女的教育。国内的孩子们放学之后还会面临很多布置的作业,“写都写不完,难度还不低,家长们要有很多的时间投入给孩子辅导才可以。”

海归基督徒现实中面临的处境可用“忙乱”两字来形容,那如何帮助和牧养他们呢?大卫弟兄强调说,一定要帮助他们建立个人的良好的属灵的习惯:读经、祷告.....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会保护他们在忙乱中懂得亲近神、属灵不至于荒芜,也才能谈得上活出基督生命的见证。

对于海归基督徒的牧养,他还强调说,一定要加强祷告会。中国本土教会很看重祷告,这是非常好的属灵传统,对海归基督徒成长是很好的,而且加强祷告会这对他们非常重要,一方面因为本身祷告就比较弱,一方面也因为他们需要更强的属灵的连接。

同时,大卫弟兄也提到门徒培训和领导力培训的重要性。海归基督徒不能只是满足于做一个个体不错的基督徒,而是要有“做主门徒”的心志,要立志在这样物欲横流、世俗浪潮的环境逆流而上,在这个世代跟随主耶稣做门徒。

大卫弟兄还指出,海归基督徒融入本土教会时,的确会有一些不适应之处,除了很多只是教会风格不同之外,本土教会中如家长制、不民主、各自为政、易分裂等负面因素也是让海归基督徒颇感很难适应的。海归基督徒也因为在海外见过多种教会、较为完善的教会制度和管理等,也很容易拿本土教会与以前的经历做比较,滋生骄傲心理、容易指手画脚,对这些海归基督徒需要以更为谦卑和柔和的心理来面对。

但更为重要的是,海归基督徒在融入本土教会时要学习和吸收很多优秀的属灵的传统,这都是非常有益处的。大卫弟兄举例说,他回国之后看到很多的人愿意为信仰付出代价,这是很让他印象深刻、受到真实冲击的,因为以前在国外教会也会常常讲“要为主背十字架、要为主受苦的心志、要为主付代价”等,但很难有实感,因为现实环境太舒服了,而回到国内之后就会发现在工作繁忙、物欲横流、以及很多人并不了解基督教等很多环境中做基督徒,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为主付代价”是很多时候要做出的实际选择,但他常常看到身边很多本土教会默默无闻的基督徒就是这样生活的。

而且,中国本土教会非常强调火热的祷告,他非常喜欢不少教会每个月的通宵祷告会,在国外这样的形式并不多见。参加通宵祷告会可以与主有更亲密的交通、更亲密的关系,他相信海归基督徒群体多参加这样的祷告会,也会有更深的属灵连接和支持。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