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简介
刘澎

1951年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全国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长期研究美国宗教,政教关系及宗教与法律问题。2009年12月3日,《中国日报》以“法治是实现信仰自由的最好帮助”为题,发表对刘澎教授的专访,在中国官方媒体上首次公开谈到基督教家庭教会问题呼吁建立“宗教特区”,对我国现行宗教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宗教法治。

刘澎—作者文章

  • 刘澎:困惑与挑战--中国的宗教立法

    本文分析了国人在宗教立法问题上存在的困惑与分歧,阐述了中国为什么需要宗教法、要立一部什么样的宗教法、如何立法、如何通过设立“宗教特区”迈出改革宗教行政管理体制的第一步等一系列有关宗教法治的重大问题,强调改革宗教管理体制、实现宗教法治是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唯一出路。
  • 刘澎:反恐与宗教的去政治化

    宗教与恐怖主义的关系是什么?宗教恐怖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宗教恐怖主义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是什么?如何应对宗教恐怖主义?
  • 刘澎:落实19号文件精神 加快宗教法制建设

    19号文件,是在宗教工作领域内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基本路线,使我国宗教工作回到马克思主义正确轨道上来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时期党在宗教工作领域内建立的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丰...
  • 刘澎:两个转变-中国基督教的前景(四之完结)

    基督教在中国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但能否发展取决于基督教能否抓住机遇实现两个转变:从边缘向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 刘澎:两个转变--中国基督教的前景(四之三)

    基督教在中国不是社会的主流,不是政府认可与欣赏的社会积极因素,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排斥,但在法律上不是非法组织,在政治上不是反革命,在宗教上不是邪教。
  • 刘澎:两个转变--中国基督教的前景(四之二)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既有外部的阻力,又有内部的挑战。许多人把教会在中国发展的困难往往简单地看成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外部因素中,又把所谓“政治因素”即“政教关系”看成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完全是一种误判误读。
  • 刘澎:两个转变--基督教在中国的前景(四之一)

    在中国空前的道德堕落和信仰缺失的情况下,社会、民众对重建道德诚信、重建信仰体系有着强烈的需求。面对诸多的宗教与民间信仰,基督信仰有着独有的优势。基督信仰能否主流化,关健不在于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而在于基督徒能否真正成为社会的“光”和“盐”;基督信仰能否在中国兴起,取决于基督教自身的本土化程度及相应的...
  • 刘澎:关于妥善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思路

    鉴于我国建国以来在宗教工作上的历史经验和目前宗教方面面临的问题,根据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建议国家立法机构加快宗教法制建设、改革现行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将宗教事务由政府行政管理为主改为依靠法律处理,同时鼓励宗教团体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 刘澎:从看得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法——中国宗教管理体制的困境与出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宗教领域中,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进程相对滞后,许多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全球化的发展,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 刘澎:如何看待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

    基督教家庭教会是今日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客观存在,遗憾的是,许多人对基督教家庭教会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我们的学术会议很多,直面家庭教会问题的却很少,刚才于建嵘教授谈了农村的家庭教会,高师宁教授谈了城市的家庭教会,两位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对家庭教会问题做了各自的分析,涉及到了许多重大问题,从宗教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