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读大学的小学弟们让笔者能给他们推荐一本基督教的书,本来想推荐《基督教史》的,但那本书有点厚,自己看完就花了很长的时间。有位姊妹读完后感觉还是很乱,问道我能不能帮她梳理一下,自知难以胜任。所以虽然基督教史是很不错的书,后来还是选了《光与盐》。
这本书刚出的时候,一位学长看完这本书后,热泪盈眶的将书送给了笔者。看一半就激动不已了,今天再将这本书推荐给新来的小学弟学妹,但愿我们都能从前人的人性光辉中瞥见上帝那看不见的历史之手。也当循着前人的脚踪,实践耶稣基督的教导,实现青年基督徒学子的价值。
本书记载了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大放异彩,好几位可以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看见,甚至有些还拍成了电影,只是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基督徒。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感兴趣的不妨将书找来翻一翻,看一看。
十个人物从容闳开始,他作为中国的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学生,人生跌宕起伏,充满了奇迹。自耶鲁毕业后,本已加入美国国籍的容闳可以在异国他乡大展宏图。可是圣经里的一节经文改变了他的人生,提摩太前书5:8,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人,更是如此。对容闳而言,亲属就是中国,于是毅然回国。被曾国藩委以重任后,逐步积累了政治资本,并最终促成了“留美幼童”的计划。虽最终迫于各方压力,不及而终,却不失为那个时代的伟大创举,足以载入史册。
唐国安,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唐国安实在是个天才基二代,进入耶鲁大学,第一年就赢得拉丁语作文奖。被迫中断留学回国后,在强大的唐氏家族的帮助下,逐渐进入都市社会精英圈,毕竟有个堂兄弟叫唐绍仪,这个就不多介绍了。但是唐国安从未想过要通过唐绍仪的关系获得晋升的机会。作为基督徒,唐国安对当时的基督教在中国的宣教工作有很多建设性的见解。在禁烟运动和教育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石美玉,作为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一生像神奇女侠一样精彩,意义甚至超越神奇女侠。父亲是基督教牧师,大户人家。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后赴美学医,学成回国就开办医院,自己的医院,当然少不了美国方面的资金支持。整个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一只手撑起自己的医疗事业,另一只手撑起福音事工,两手从未停歇,因而多次累到。对她而言,国人的灵魂和身体,她都要救。
范子美,13岁获秀才资格,有“小秀才”之誉。作为跨越两个世纪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其实他也是跨越两个世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甲午战争失败后,范子美思想受到很大触动,从传统经学转而研究西学。受到林乐知的影响逐渐接受基督教,成为林乐知晚年重要“代笔”后,全家受洗成为基督徒。他摒弃了理学和经学,但儒家思想是他认为是与基督教思想有相似性的。1922年爆发非基运动,促使他看到基督教本色化的意义,他宣告:基督教不中国化,中国绝不会基督化。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33岁,受邀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助理总干事。她思想非常开放,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她的信仰以基督为中心,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她强烈的要求西方宣教士,不仅要坚定基督教信仰,也要明白理解其他宗教。丁淑静强调,女青年会的重要职责是将所有的妇女团结起来,不分民族、国籍和社会阶层。
梅贻琦,东半球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校长。作为最早的庚款留学生,在美国参加基督教青年会的夏令营中成为基督徒。他在清华担任校长期间,一贯提倡和维护教育的独立与思想自由的精神。梅贻琦极有耐心,是个有包容心并能接纳别人的人,他不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学家,而是一个谦虚谨慎、富有同情心且具有幽默感的人。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始终保持着高标准。这其中有两位联大毕业生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家,联大得到世界的认可。
林巧稚,我还专门问过妇产科的同学,这位伟大的医生是医学生必学的,只是还不知她是基督徒。她出生时差点夭折,身为基督徒的爸爸坚信这个孩子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因为再过一天就是平安夜了,他给孩子起名林巧稚——灵巧而又无邪。长大后的林巧稚成为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她的患者,上至周恩来总理夫妇,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她是像天使一般的存在,在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时,有一个女生中暑晕倒,林巧稚没有多想,放下卷子就过去帮忙,救了那个女生,耽误了考试,可是学校破格录取了她。因为她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品格优秀。她不仅被病人称为“活菩萨”,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医学研究成果。在最后的岁月里,她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圣经上说,‘我必往他那儿去’。”
韦卓民,比较文化研究的先驱,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国教会的神学家中,北方以赵紫宸为代表,南方以韦卓民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专注的、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一个不拒绝西方基督教的中国人,又是一个不摒弃中国文化的基督徒,他提出我们应该对不同的文化抱有同情和欣赏的态度,不是征服,而是学习欣赏,做有机的整合。他创造性的提出了“综合东西文化”的新模式,让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互动,这种世界大同文化至今依然等待更好的探讨。
吴贻芳,1928年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11岁去杭州女子学校上学。然而亲人的相继离世,使得18岁的吴贻芳悲痛欲绝。幸得姨母收留。在姨父的支持下,吴贻芳重新回到学校完成了学业,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成为中国最早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之一。大学第三年成为基督徒,基督教信仰填补了她失去亲人的缺憾。吴贻芳工作后去到美国拿到了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当国民政府要从教会手中收回自主权时,金陵女子大学的美国校长被迫辞职,吴贻芳被母校邀请任职校长。她一生都在实践耶稣说过的这句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她相信并强调这句经文中服务他人之内涵。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第一人。晏阳初认识到中国农民对建设国家方面的巨大潜力,发誓毕生服务人民。他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农村建设实验,项目包括教育、农业、公共卫生保健和乡村自治。战火纷飞的年代使得晏阳初的工作没法保证连续性,但他一直坚持他的乡村改造运动。战争结束后,晏阳初坚持不懈地在菲律宾、非洲、中美洲和东南亚等地推动乡村改造事业。他的妻子说:“在艰难的逆境中将不断的推进这一运动,动力在于晏阳初从一开始就坚信,这项工作不是他的,而是主的。”晏阳初克服了政治、种族和地理障碍,将乡村改造变成一个世界范围的本土化民众运动,这一切都是在效法耶稣基督,像耶稣那样爱人,并时刻准备为他们牺牲。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