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观《恐龙当家》有感:勇敢并不是没有恐惧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6月28日 07:27 |
播放

什么是勇敢?

在我们的观念中,勇敢与害怕怯懦对立,勇敢很多时候意味着没有恐惧,没有胆怯。就如对上帝的虔诚,在传统教会里意味着没有私心,一旦有一点私心就意味着魔鬼的作祟。显然这和耶稣所诠释的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不同。

辛勤耕种以备冬天饥荒的腕龙夫妇,终于在一个收获季节迎来了孩子的出生。小恐龙们相继出壳,个头最大的蛋里却出来一个个头最小、胆子也最小的恐龙。

小恐龙因为胆小怯懦,受尽了哥哥们的欺侮,也让父母伤透了心。在一年一度的粮仓脚印仪式上,父母以及哥哥们都完成了勇敢的事,将自己的脚印印在粮仓之上,唯有最小的恐龙因为无法克服胆怯的性格,而不能完成这象征成长的仪式。

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一个完成成长仪式的机会,父亲制造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机会,但都因小恐龙的恐惧而失败。

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在深夜里父亲把他带出房外,给他看另一种惊喜,也是为了他能克服黑暗变得勇敢。但一直在父母身边的小恐龙,依然无法完成自己的成长,无法克服恐惧而变得勇敢,他依然害怕哪怕一个小虫子那样的东西。

最终父亲为了改变他的性格,再一次带他沿河而下的锻炼中,不幸遇到洪水爆发而牺牲。失去父亲的小恐龙,此时把所有的愤恨和痛苦都集中在自己的性格之上,接着把它们发泄在偷他家玉米的原始孩子小八身上。

在追逐小八的过程中,他不慎落入湍急的河流中,而飘向远离家园的远方,直到他在河边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处于陌生之地。胆怯的他此时必须克服胆怯,只有勇敢才能让他回到家里、回到母亲身边。勇气此时不再是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而是他生死存亡的最后把手。

小八也是一个失去家人的孤儿,他去偷盗玉米本是为了生存,真正让父亲死亡的是小恐龙的胆怯,而不是小八。小八成为小恐龙的朋友,小八的勇敢与聪敏处处帮助着小恐龙的成长,并度过一次次生存危机。

在与小八相依为命的同时,小恐龙不畏艰险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尽管前途险阻,但只要知道家的方向,就没有任何危险可以阻挡。在回家途中,他们遇到了暴风雨、遇到了泥石流、遇到了食肉翼龙的攻击,但他们总是能绝处逢生。

特暴龙一家帮助了小恐龙击退了食肉翼龙,而小八则帮助特暴龙寻找到他们失散的牛群,在与特暴龙最后的一个晚上,他们谈起了勇敢。在小恐龙的眼里,特暴龙一定是最勇敢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也有恐惧。

在特暴龙爸爸与鳄鱼搏斗的过程中,小恐龙知道了什么是勇气。因为特暴龙爸爸说,他当时害怕极了,如果没有害怕他就不会挣扎、就不会与鳄鱼搏斗,正是害怕激发的生存本能,让他与鳄鱼搏斗。所以勇敢不是没有害怕,而是害怕之下依然能有斗志。

仿佛一夜之间经历成长的小恐龙,终于在小八的帮助下回到家园。而小八也找到他失散的父母家人。

小恐龙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关于勇敢的理论知识,只要还在家庭的护佑之下,没有独立面对困境的环境和经历,我们的成长都无法真正完成。在家庭环境的小恐龙,对勇敢的定义是害怕的反面,在他看来勇敢就意味着没有害怕。但没有害怕的勇敢又是什么呢?是麻木,是无知,是一种危险临近依然没有意识的呆然之状。那不是勇敢,是没有知觉。

因此,勇敢需要在面对危险的环境中建立,需要在明晰的自我意识中体会,这自我意识就包含着害怕与怯懦。

在福音书中,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没有恐惧和害怕吗?当然有,此时的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体现着完整的人性,人性中有胆怯、有害怕、有勇气这才是一个丰满的人。所有耶稣也同样害怕,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和合本)耶稣哀怨上帝的离弃,对上帝的质问,彰显着耶稣人性中的柔弱,但也正是这份柔弱,在十字架上体现着我们所有人的人性,也只有如此,耶稣才能代表所有人钉死十字架。

彼得被称为耶稣的接班人,曾经扬言永不背叛耶稣的他,面对耶稣被捕和审判,还因为恐惧而三次不认主,当福音书记录彼得的三次不认主时,这应该是彼得人性形象最丰满的描述。相较而言,旧约的挪亚就显得苍白,像个宗教的符号,只有唯唯诺诺。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上帝的虔诚敬拜,并不是没有任何私心的敬拜,正如有些教会所常常祷告的,愿这个屋里只见耶稣没有一人。

敬拜上帝,是让我们的人性成长,而不是消除我们的人性,把人性变成机器或者麻木不仁、没有反应,这样也许没有私心,没有胆怯,但这样的信仰于上帝又有何意义。

正如勇敢不是没有害怕一样,那么虔诚也是完整的自我以诚实和心灵的敬拜。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