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笔者在一家大型的图书公司上班,负责图书采购,主要与那些大型出版社打交道。一次,一位从香港来的出版社负责人,来公司谈项目合作。这个负责人拥有博士学位和显赫的家族背景,在香港社会地位较高,但是行事为人却非常低调内敛。那天,来公司的时候是我接待的,我把他引到老板办公室。老板看到这个背着双肩包、一身灰色无铭牌的休闲装和运动鞋,态度上明显有些傲慢和代答不理的表情。但还是出于礼貌接待了这个负责人。寒暄之后,大家论及称呼,我那个老板直接来了一句,我比你大,我就叫你老弟吧。实际年龄,这个负责人却比老板大。客人只能尴尬地笑笑。
结局很显然,项目没谈成。当然,我老板也没有想谈成这个项目。因为他觉得人家穿着太土,不像个做大项目的人。后来这个香港客人的情况,我是从我的上司——公司总经理那里知道的。当然这是个大项目。之所以找到我们,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四大书商之一,除了新华书店和当当我们还能数到第三。这都是十年的事了,今天,我曾经工作的这家图书公司,早已退出江湖。
土不土不是从衣着上看,而是从受教育水平上看。
复旦大学的教授熊亦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精细分层社会与中产焦虑症》,论及中国的社会精细分层和中产焦虑问题。这篇文章提到:“中产阶级是消费主义最主要的拥趸,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主要是通过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建构的。……对中产阶级来说,消费使人愉悦,消费使自己与众不同,消费往往与商品的符号价值有关,即这个商品代表着什么、象征着什么,满足的是心理的需要和认同的需要。消费主义通过广告、电影、电视、小说、直播等方式建构了很多“微妙”的差别,譬如限量版的手提包、不同年份的红酒、奔驰 G500 及其改装品牌巴博斯。消费主义不断渲染和贩卖产品之间的微妙差别,对产品进行复杂的细分,使得中产阶级对自身也不断进行细分。”
我们的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上升期,这期间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让人们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赚取更多的财富上,而对于教育和文化相对忽略。因此,怎样才能迅速展现自己的阶层地位,除了外在的消费品,别无其他。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要带着大金链子,或者貂皮大衣,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多么有钱。
其实,真正的社会分层永远是教育和文化为主。该文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那些服装品牌打折的时候,华人去买的比较多,因为这些品牌在国内还是上流品牌,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些衣服,的确比较划算,因为这可以显示你的购买力所带来的的阶层地位。但美国当地人一般不会去买,因为他们社会阶层固定,不需要用消费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社会阶层。
以消费为阶层标记,这带来的是唯恐社会地位下滑的焦虑,因此鸡娃便是这种焦虑的反应。
在快速获得财富之后,怎么才能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显然消费是一种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的方式。因此我们在自媒体和朋友圈中,那些依靠炫富来博取眼球和吸引力的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消费时代,宗教同样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发展自身。同样,宗教在自我表达上,也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这与那些以消费来表达自我阶层的群体一样,他们也同样以一种外在的方式来表达自我。
这种依靠外在方式表达的根源是宗教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实力去影响社会,或者获得社会认可。
在教会层面上,想的不是怎样牧养信徒,积极参与社会,获得社会认可。而是求大,这里的大既有人数大,也有社会影响大,当然这里的社会影响是与社会的对抗,大有一种世界也不能把我怎么地的感觉。
这种大的结合,大概就是大教堂、大教会。比如前几年东南沿海地区拆教堂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么大的教堂,在建造、资金、规模和违规审批上,都动用了很多非正常的不光彩的方式。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好的教堂,是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实力。但是这种实力展现,与耶稣教导的彼此相爱并不相符。
教会贪大求全,与那些国际大教会联姻,在国内搞大团队,制定大布局,但是教会在教义、神学、教育、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方面的建造,他们并不关心。正如一个人一定要想方设法抵押房子借贷买奔驰,以显摆自己的地位,跻身富二代群体一样,他关心的是在富二代群体中有没有地位,至于文化这些软实力,他并不关心。
在个人上,牧者或者信徒通过各种包装,宣传自己。有许多人通过伪造自己的神学研究生,或者加入研究生的速成班,更有甚者买抢手替自己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以让自己获得相关资格,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他们不关心自己的文化、神学、人文知识,他们看中的是自己拿了多少证书。因为你学到的东西,在你的脑子里,别人看不到,就无法显示与他们的不同。因此,他们讲道喜欢攀附名人,喜欢为名人施洗,喜欢围观名人的活动,同时还不忘用谦卑来抬高自己。
中国传统教会传道人,整体文化素养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在神学、历史、社会等人文学科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在消费社会面前,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得不采取消费主义的方式,以外在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开阔眼界的新一代传道人,必将在一块新的土地上重建福音的大厦。新酒必装在新瓶内!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