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基督徒可以打孩子吗?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6月03日 14:13 |
播放

记得书上有一句话说:“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试问我们可以不管教孩子吗?我想当然不能,特别看到现今社会中各种儿童问题出现的时候,恰恰提醒我们更要殷勤的管教我们的儿女。

那我们的管教是否可以通过责打来完成呢?我想这个问题是现在很多做家长的人所纠结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高举人权的时代,甚至一些人认为打孩子是一种粗暴、野蛮的行为,对于一些敏感的情况,还有可能被定为虐待儿童。

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忘记圣书中的教导,其中有一句话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这句话就清晰的肯定了用杖管教孩子的这一举动。

不得不说,在教育儿女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特定的情况,如果不用责打的方式,孩子内心中很难醒悟过来。从人性的本身来讲,人从母腹中的时候就有了罪,所以对于儿童而言,不需要教导他们贪心,他们自然会贪心;不需要教导他们说谎,他们也自然会说谎。这就是人本性中罪的表露。

 所以,对于愚昧而不认识真理之人而言,想到的都是自我的欲望和喜好,并不懂得智慧之道,想要让这样的孩子醒悟过来,正是杖责打的价值。

让孩子经历短暂而有真实的肌肤之痛,在疼痛中他自然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喜好,产生反思,也很自然的会调整自己的路径。

所以在圣书中曾记载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管教的杖,也许当时会来来疼痛,但是却能让孩子学会顺服、懂得敬畏,这样孩子也自然会增长智慧,行在正直的道路中。

上帝有没有在祂的百姓生命中使用责打的方式呢?当然有。

正如昔日在列国中被抛来抛去的以色列民族一样,他们因为不懂的敬畏上帝所以经历责打,上帝的目的乃是为了让他们醒悟过来。上帝虽然施行责打,但是恩典却从来没有离开他们,最终也让他们回到了应许之地。

我们呢?相信一些弟兄姐妹也曾经历过上帝的管教。就我父亲而言吧,他前些年是非常喜欢喝酒的人,虽然当时他已经信靠了上帝、虽然他也知道喝酒不符合圣徒体统,但是他却每天都会喝酒,甚至会醉酒。

但是直到有一天,他得了牛皮癣,没有办法再喝酒,而且再疾病的缠磨中他身心俱疲,然后才完完全全的降服在了上帝的面前。

可见,管教的事情,当时觉得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过后会得到生命的平安。其实我们教育儿女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恨恶孩子才去责打,相反乃是因为爱。

上帝的确给了父母管教孩子的权力,但是上帝却没有给父母随意对待孩子的权力,乃是要父母殷勤管教孩子。同样的,上帝给了父母责罚孩子的权力,但是却没有给父母虐待孩子的权力,所以,父母绝不可随着自己的脾气、情绪,随意的责打孩子,当父母要使用刑罚责打孩子的时候,必须要非常慎重,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虐待。

当然父母也绝不能在愤怒的中责打孩子,经上说:“人的怒气并不成就上帝的义”。我们必须要清楚,责打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惹怒了我们,所以我才要责打他。而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事情,违背了耶和华的律法,所以要受到相应的管教。

有些孩子说:“我因为让父母生气了,所以父母才打我”,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可悲的。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是:只要父母不生气,我做什么都行,当这种错觉产生的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何为善、何为恶,也不认识真理,只是凭借着父母的脸色做判断,但是我们却忘记了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绝不能按着自己的情绪教育儿女,乃是要以真理为根基教育儿女。

当然,也有些家长不愿意管教孩子,“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捧在手心怕摔到、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不舍得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却不要忘记,打孩子的时候也许只是一时情感的疼痛,但是却在积极引导孩子走正直的道路,如果对孩子不进行管教,将会放纵孩子的一生。

所以智慧书箴言中曾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正是因为爱,我们才必须责打孩子。

希伯来书也明确地告诉我们说:“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很少有人喜欢管教,但是正因为有管教,才能引导人走义路、才能结出美好果子、才能让孩子懂得敬畏。

管教的杖能引导孩子进入到生命的祝福之地;溺爱的手能让孩子进入到无尽的娇纵之中。何去何从,自然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Afif Ramdhasuma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