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教会需要承认和面对:抑郁症也是一种病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6月29日 06:39 |
播放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抑郁的状态无法走出。在这种状态中,世界是灰暗的,没有色彩。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曾经喜欢的书籍,喜欢的电影,喜欢的运动和朋友,我都没有接触的愿望,甚至看到他们都没有感觉。疲乏的我只想坐在那里不动,但是真正坐下来,又觉得内心充满压抑的不安,我只有不停走动,从阳台换到客厅,从客厅换到卧室,甚至会在公园里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凌晨四点多钟,总是会准时醒来,再也无法睡去,脑子想着自己这半生以来经历的失败、挫折乃至屈辱。抑郁就像一位精通凌迟的刽子手,每天在我身上不停地一刀一刀的行刑,其技术高超,既让我感到痛苦,又不让我失去生命。

我的抑郁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求助于教会,得到了一个属灵的答复。牧者告诉我,我应该反思,忏悔,看自己的生活中,有什么地方得罪了神,悔改再悔改,祷告再祷告,求神医治。只有回到上帝面前,我才能蒙神的拯救,才能脱离现在痛苦。我的状态不过是自己所犯罪的惩罚。

我知道,传统教会里没有生病一说,更不用提精神的病状,一切都可以用和上帝的距离来解读,你抑郁了是因为离上帝远了,你快乐了是因为又回到了上帝的身边。生病,那不过是人所制造的用来远离上帝的借口罢了。我在教会里,常常亲眼目睹,那些身患精神分裂和抑郁症之苦的信徒,被一群信徒和牧者围着按手祷告,大声训斥附在他们身上的魔鬼从他们的身体里出来。然后一段激情的努力之后,情况并未改善,他们只能让围观的信徒散去,让这些染病的人回家继续祷告,把自己交给上帝。

传统教会不承认精神和心理病变的传统,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一切精神性的失常,都是邪灵的作祟,而任何邪灵在上面前都是不存在。正是基于这一点,传统教会排斥心理学,也排斥精神医学,他们认为那不过人们对上帝不信的借口罢了。但是,当他们发现心理学有助于传教的时候,他们又热心地把自己的理论冠以心理学的头衔。

哲学家祁克果业饱受抑郁症之苦,他在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刚参加完聚会回来。我是场上的灵魂人物,妙语连珠,大家听了都开怀大笑,对我十分崇拜——但我离开了,对,这里我要画一个像地球运行轨道的半径一样长的破折号————我想一枪毙了自己。”成为聚会的关注中心,风光无限,但是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内心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评价,与他的身份和声望没有关系,他潜在于自己的精神深处,独立决定着这个世界的颜色。

这也说明,抑郁症并不是一个人心情不好,也不是一个人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人单纯的血肉之躯,怎能战胜抑郁症这个强大的凌迟刽子手呢。祁克果在《非此即彼》中,这样描述抑郁症“很难解释清楚什么是抑郁。一个悲伤或忧愁的人知道自己这种情绪的起因。但要是有人问一个抑郁的人,他抑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承受着那么大的压力,他会回答说‘我不知道,我解释不了。’这就是抑郁症的无限性。”

我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抑郁症是一种病。他和我们的身体不适,诸如牙痛、发烧、肺炎等等一样,是我们自身出了毛病。人的精神并不是和身体完全分离,可以让我们将所有的疾病分成两类,身体的疾病和精神的疾病。前者要用药物,后者要用非物质的精神来治愈。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患有抑郁症的人并不单纯是心情不好,或者矫情所致,同时伴随的还有脑部分泌物质的改变。正是基于这种正确的认知,患有郁抑症的人,才能从精神科医生那里,获得治疗的药物,比如百忧解。

一位抑郁症患者,在拒绝服用相关药物的十多年间,寻找各种精神疗法,瑜伽、参禅、冥想等方式后,其痛苦仍然没有改变,但是在服用了药物一周后,他写道“虽然药物的确产生了许多副作用,但开始服药约一周以后,某天下午,我买了一包烟和一袋杂货开车回家。那时正值二月,我发现冬天路边的树木在明净的阳光中那么美丽,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从目光触及那些树木的一刻起,我似乎就感受到了永恒。”(转引自《存在主义救了我》,第46页)

那些在台上夸夸其谈抑郁症的牧者,多是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那些给出多祷告和忏悔的牧者,也同样是没有经历过抑郁症痛苦的人。正如那些宣扬十字架的人,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经历十字架的痛苦,也不愿背负十字架前行。他们的夸夸其谈,不过是一名旁观者罢了。

上帝不需要我们用痛苦作为燔祭,也不需要我们用痛苦的代价来换取永恒的救赎。上帝爱我们,就像父母爱孩子,他不会用痛苦来试炼我们。就是耶稣自己,同样也不想受苦,因此他祷告上帝把“这杯”拿去。痛苦不是我们抵达永恒所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果你得了抑郁症,就要寻找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现代医学的医治,因为抑郁症也是一种病!


图片来源:ChiemSeherin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