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忧愁的经历,但人面对忧愁的方式却并不相同。
见过有的人在忧愁中一夜白头,也见过有人因为忧愁自寻短见,也见过一些人在忧愁中却发出赞美的歌声。
是什么导致了人面对忧愁时不同的反应呢?
我想,根源在于人对上帝的信心。
很多人想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其实这并没有问题,因为上帝确实赐予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人仅仅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那么一旦遇见超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就将陷入到愁苦中。
就像之前遇见一个年轻人,女朋友和他分手,于是他就陷入到愁苦中不能自拔,整天和酒精相伴,希望在昏沉中可以得到医治。其实,一个人再有能力、再有权势,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解决自己的问题,更何况是改变一个人的心呢?
愁苦并非不对,因为这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人有思考、有逻辑,自然就会产生担心和牵挂,但是区别在于有的人忧愁生出的苦毒,有的人愁苦生出的是祝福。
保罗在和哥林多圣徒沟通的时候说:“因为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
保罗这里清楚的之处,忧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上帝而来的忧愁,结局是得救;一种是世俗的忧愁,叫人死亡。
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就像上面中谈到分手的青年人,如果他仅仅在肉体中愁苦,那么想到的仅仅是:“所爱的离开了自己,美好的人生就结束了。”然后陷入到无尽的后悔中,同时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但是如果从上帝来的忧愁则是:“是不是我的婚姻观不符合上帝的心意,是不是我和他在一起上帝不喜悦。”然后就会很谨慎的回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寻求天父的旨意。
这其中,可以清楚看见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念,一个是沉浸在世俗中不能自拔;另一个则是在真理中可以看见光亮。不仅是恋爱,工作也同样如此。
有时候我们想要换工作,但是迟迟没有结果,于是心生忧愁。那我们是否需要转念思想,上帝对我们的训练,我们还没学习会,因此还要留在这里像摩西一样在旷野受造就呢?
其中种种,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要去转变观念思考问题。最关键的地方,乃在于对上帝的相信。
正如那情愿被丢入烈火窑中的沙得拉、米煞、埃布尔尼歌,他们并没有因为苦难而忧愁,相反情愿献上生命的代价,也不拜偶像;正如那被丢尽狮子坑中的但以理,他没有因为狮子的吼叫而害怕,相反与素常一样的面向耶路撒冷祷告。
圣徒们为何没有因为性命而担忧、没有因为前途而挂虑呢?因为他们始终坚定的相信上帝的主权,更相信上帝所说的一切话。
而今天我们的忧愁,多是出于肉体而远离上帝的结果。希望自己升职加薪,希望自己买车买房,希望自己身体健康等等,我们不能说这些事情不重要,但是正如书上的话说:“你们要先寻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这一切都会赐给你们。”
难道上帝不比我们更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
难道上帝希望看见他的儿女没有住宿的地方?难道上帝希望看到他的儿女在苦难中?难道上帝希望看见他的儿女一无所有吗?断然不希望,因为我们的上帝是愿意赐福的上帝。
但是,上帝却希望人不为这些物质所困锁,能单单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然而无奈的是,人常常被虚假的事物蒙蔽,以至于离开了上帝旨意,也很自然的失去了上帝的祝福。
当然,并不是交托耶和华了,上帝必然会按照我们想象的成就。正如《暗室之后》的作者蔡苏娟所经历的一样,为何困难会临到她的生命中?或许没有人能给出清楚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帝已经在蔡苏娟姊妹的生命中荣耀了自己的名。
当我们生命成熟到一个程度,就不会在为自己肉体的好与坏、贫穷和富足而牵挂,因为我们都会以为这是极其微小的事情,相反会将上帝的旨意、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当作极其重要的事情。
试想一下,为何罗马竞技场中的基督徒,依然能同心唱出咱们的歌声呢?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目光并没有在此时此刻,也没在必朽的身体上,乃在于永恒的国度中。
所以,当一个目标不再今生的人,地上又会有什么事情缠住我们呢?当一个人真实的相信上帝,心中又岂会充满忧愁呢?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