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不要做教会的“粉丝”,要成为基督的门徒

作者: 肖朋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2月15日 18:36 |
播放

在这个以短视频为主流媒体的时代,网络世界如同一片璀璨的星海,无数的网络博主如同耀眼的星辰,吸引了普罗大众的目光,也因此催生了一个被称为“粉丝”的群体。

粉丝愿意熬夜守在屏幕前,只为给自己喜爱的博主打CAll;他们不惜花费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只为给偶像送上支持与鼓励。比如我,作为一个热爱篮球的人,当我第一次看到篮球明星林书豪在球场上如风驰电掣般穿梭,用他那精准的投篮和灵动的步伐征服对手时,他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一位篮球明星。我不仅欣赏他的球技,更是被他背后的故事所打动。我开始关注他的生活点滴,从他早晨吃的早餐,到他脚上的球鞋,再到他的择偶标准,这些都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无息地影响我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而他微博的动态,也成为我的即时关注。

而现在,“粉丝经济”的浪潮更是汹涌澎湃,它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精准地捕捉着我们的喜好,“投其所好”地为我们推送喜欢看的内容,使我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越陷越深,越来越牢固地成为别人的粉丝而为其付费。这种粉丝经济背后的心态是什么呢?其实,它的本质是我们愿意关注那些深受自己喜爱、认可的对象,并为他们付诸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总而言之,之所以某个人会成为他人的粉丝,是因为这个人的才华或品德符合了自己的口味、观点和认知,并为自己带来了益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投其所好的“粉丝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蔓延到了教会生活中。我曾看过一个讽刺当代教会的短片,是讲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在安顿好工作之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是为自己找一个教会。他们没有去打听哪里有正统的教会,而是来到了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机构——教会中介。中介的桌上摆着一份长长的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各种各样的教会,从敬拜的流程、牧者的信息风格,到群体的年龄构成,一应俱全,仿佛这些教会都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等待着顾客的挑选。

中介微笑着问道:“你们想要找一个怎样的教会?”夫妻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想要一个氛围轻松、年轻人多、牧师讲道时间短,而且离我家很近的教会。最好在讲道的时候多讲一些让人轻松的内容,少讲一些要人悔改的信息。”听到他们的诉求后,中介很快便为他们搜索出了离他们家最近、完全符合他们条件的教会。这对夫妻满心欢喜地走进了那间教会,教会里的人热情友好,牧师的讲道轻松幽默,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无比舒适。他们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然而,在影片的最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们离世的那一天,他们却在“不信”的沉沦中灭亡了。影片在最后说:“很多人自以为信主,其实不过是来教会‘消费’。事实是,他们从未来到过基督的十字架前。”

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会这样呢?因为信耶稣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让我们的“自我”过得更舒服,而是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加成圣,效法基督。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磨难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破碎自己旧有的生命,重新建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从成圣的角度来说,信仰是“反罪性”的。我们天然的罪性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的快乐与满足,而不愿以上帝为乐。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有罪行为,比如对他人的论断、自私自利的欲望而需要悔改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和不甘。与自己的罪争战,就好像一位母亲要把自己乳养的孩子扔到垃圾桶里一样,是那样的令罪人感到不舍。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去到一间让自己舒服的教会,只听那些迎合我们口味的信息,我们的生命又怎么能真正成长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许多基督徒并不是真正的基督的门徒,而只是基督教的“粉丝”。去教会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迎合自己喜好的社交活动。当教会的敬拜风格活泼,可以让他们随着音乐自由地手舞足蹈,释放内心的压抑时,他们可能会去。但当传道人勇敢地指出他们应当按着基督的吩咐过悔改的生活时,他们便会浑身难受,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甚至不愿意再踏入教会的大门。

这正是为什么耶稣对门徒说:“当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就有祸了。”因为当一个罪人说一个传道人很好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因为传道人迎合了罪人的口味和需求,而非真正地帮助他们在上帝的真道和恩典中成长。回顾旧约的先知们,那些被上帝呼召的真先知,无一不是经历了重重逼迫与苦难。罪人对真道的反应正如经文所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如今,网上有句话说:“当你给一个人的视频点赞时,其中有一半是给自己点的。”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调侃,但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粉丝文化的核心,就是只选择并跟随那些迎合自己喜好的人和事。当我们将这种粉丝文化带进教会中时,我们的信仰也会逐渐变质,变成一种迎合自己口味的信仰。我们不再追求真理,而是满足于那些能让我们感到短暂快乐的表面活动。我们成了基督教的“粉丝”,而非基督的门徒。

那么,粉丝与门徒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出发点。粉丝是以“自我的需求”为出发点,他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自己,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需求和快乐。而门徒则是以“耶稣基督的心意”为考量的出发点,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上帝的荣耀和他人的灵魂。粉丝只有在自己满意的时候才愿意相信,而门徒无论上帝的带领是否能通过自己的理性,是否违背自己的意愿,他都愿意凭着信心去顺从主的带领。他们的顺服是无条件的,是出于对上帝深深的敬畏和对真理的坚定追求。

所以,在本质上,粉丝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把信仰当作一种装饰,一种满足自己私欲的途径。而门徒却是为了那位为他们从死里复活的主而活,他们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他们愿意付出受苦、被逼迫的代价,跟随到底,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为永恒而活。他们的眼目不在于眼前的短暂享乐,而在于那永恒的天国,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上帝的渴望和对永恒生命的期待。

在这个弥漫着“粉丝文化”氛围的社会中,让我们不要做教会的“粉丝”,只追逐那些能让我们短暂快乐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做基督的门徒,使自己日复一日的更恳切地认识主,更火热地爱慕主,更紧紧地跟随主。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birgl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