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微信

在世俗化的进程中,基督教终将灭亡吗?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4月29日 21:22 |
播放

对于宗教的命运,早在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已经被很多哲学家预言过。据说预言基督教在不久将灭亡的伏尔泰,他的故居上被建了一座圣经印刷工厂。而在之后的岁月中,预言基督教在不断增长的经济曲线下必然消失,成为不变的潮流。历史是检验预言的最好方式,三百年过去了,基督教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还处于增长中。不仅基督教,世界上很多宗教都没有走在哲学家的预言之路上。

预言宗教消失的浪潮被称为世俗化运动。世俗化相对于宗教的神圣化而言,针对宗教与世界充满张力的二元生活观,指人们放弃神圣仪式和物理空间,而走入生活的活动。针对世俗化的原因和动力,人们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理由。

首先是建基于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们过去的封闭空间和熟人网络。随着人们参与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化的个人空间增大,人们的生活不断趋于理性化和制度化。如此一来,现代化对生活的格式化安排就挤压了宗教对生活的主导作用。

其次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过去对自然的宗教解读击溃。在科学的制度和视角之下,宗教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从而让宗教的世界观无法与有着实验基础的自然科学竞争,故而宗教的神学失去了可信性,只能退缩在一个角落。

第三点就是现代化的不可逆性观点。认为人们一旦接受了现代化,接受了自然科学的世界解读,就对宗教产生免疫,而且这种免疫不仅伴随终生,还会刻进基因里,代际传承。

最后是人们对消费社会的乐观和信心。工业化带来的物质过剩,让人们在物质上丰富,生活上不再经历苦难。而苦难恰是宗教产生的温床。因此一旦人们远离苦难,宗教就会消失。并且现在消费社会的如火如荼,也让人不会愿意与买买买隔离,这样一来宗教的道德约束也就失去作用。

然而事实如何呢?历史好像并未按照世俗化的进程发展,而是宗教不但没有消失,还在稳步增长。从媒体可以看到,在中国很多寺院,一到节假日就会人头攒动,香烟缭绕,香客摩肩接踵,其中既有老人,也不乏年轻的面孔。只是与人们印象中愁容满面的信众不同,他们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可以推断,他们不是因为苦难而走进寺院神殿。正如段子所言“在上进和上班之间,他们选择了上香”。

按照世俗化的理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是宗教消失的必然条件。然而自然科学和经济都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显然是个例外,特朗普的当选意味着基督教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的获胜。尽管特朗普官司缠身,婚姻和个人生活也有污点,完全不符合基督教道德形象,但是这不影响那些持有基督教传统价值观的选民,把选票抛向他。因此特朗普的当选,可以说是基督教传统的胜利和复兴,也再次打破世俗化对宗教无往不摧、所向披靡的神话。

世俗化的确是过去几十年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到消灭宗教的程度,只能说正是世俗化的如火如荼,让宗教的影响力出现了下降。但是现在世俗化的势头可能要被泼冷水了。因为宗教的发展正在开启复兴的趋势。

在疫情之前的经济大开状态下,谈论世俗化的受阻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但是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在疫情结束之后的第三个年头,一切都变了。但是这种变化并不突然,因为它还在历史发展的规律轨道内。

经济下行是全球范围的事情,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特殊状态。经济下行带来的除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还会有压力,这不仅是经济的压力,债务的压力,还包括生活方式一下子变革之后的失落感。此外经济的下行,让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同样带来雾霾,这种不确定所带来的焦虑和惶恐,产生意义的焦虑。

纵然科学和现代化的进程,会把宗教赶进一个狭小的角落,如果以此断定宗教的消亡,那么显然会把人的存在倾向于等同可以计算的机械。世俗化导致宗教消亡的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启蒙运动以来的机械论,这一观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还原论。正是阿基米德所言,给他一个基点,就能撬动地球一样,对于还原论来说,给他足够的材料也能造出一个人来。因为人最终可以还原成一堆与机械一样的物质元素。这种理论视角忽略了人还有需要意义的一面。一个圆柱体的横切面是圆形,纵切面却是长方形,圆和长方形就这么完美结合了。那么人固然有物质的一面,但是同样也有自主追寻意义的一面。

因此,经济的下行让世界的发展按了一下慢放键,这个时候的人们就如坐车突然被急刹车顿了一下一样,他们开始关注到自身,开始关注未来,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空间中,除了宗教还有什么既能提供情绪价值,又能提供与社会不一样的生活模式,还能提供对未来的不同预期乃至许诺呢?

人们涌向寺院、教堂,甚至算命摊,寻找对当下的安慰和未来的“天机”。不论是美国总统的胜出,还是中国寺院香火的缭绕,都在告诉我们宗教的使命远未完成,他还在发挥着作用。不论人们将它抛弃多远,都会捡回来!

但是,走进教堂的人多,留下的又会是谁,这对当下教会来说,仍然是个重大挑战!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