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信仰?有人解释信仰说,信仰就是一套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理念。
这真是一种很可悲的说法,如果这种说法来自于基督徒,那将更可悲,因为自以为找到了信仰,却根本不懂耶稣基督带来的信仰的含义!无论一套理念多么的完美,我们都不会为它去死,因为理念是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在人之下,供人利用。人类会利用各种合理的“理念”为自己谋福利,怎么可以因为信仰而让人为了一套理念去死。人们利用头脑创造了各种理念,怎么能再为之去死!
那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前几日一个刚大学毕业,在一所学校做幼师的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说:“一直在思考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那便是人生的意义。问过身边很多人,一般都是一句吃饱了撑的想太多。”
幼师是她很喜欢的职业,她喜欢小孩,所以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可是人就是这样,虽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甚至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还是会偶尔的感觉到空虚、迷惑,因为人内心的需求,不只是一份好的职业、一个美满的家庭,也不只是一个可以一辈子喜欢、一辈子爱的人可以满足的。(这样说会不会使很多想用爱情来使自己人生圆满的人的梦想破碎了。)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被这个话题吸引,便回答她,如果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就得先找到人是什么,否则怎么找到做人的意义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念,有些人就认为吃吃喝喝过一生,什么都不管,活着也挺好。其实好与不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还有一个朋友喜欢嫖娼,媳妇不知多少次闹离婚。最后还是离了,因为他改不了,也不想改。他说:“嫖,只是一种爱好,与德行无关。”这是他的理念。
还有我那位做幼师的朋友,她的理念就是人生根本找不到意义,所以她说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还是情不自禁的寻找人生的意义,找不到意义的人生,怎么可能会没有空虚感!笔者不敢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多深刻,但这个问题以前笔者确实想过。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理念就可以解决的,人是猴子进化的,那人就可以按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去存活了;人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那人就可以按造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方式去生活了。只是靠着这两种说法,就能使人找到存有的意义了吗?现实里人不正是这样存活着吗,可是仍然找不到意义!
在佛教的生死轮回观礼,人一次又一次地投胎,一生又一生地去还上辈子欠下的债,没有结束,因为人是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误,修身成佛的!有谁能一辈子不犯一个错误,说错一句话,有一个罪恶的行为和想法呢,还完前世债今生成佛,根本不现实!
各种有关人生意义的理念不胜繁多。这位做幼师的朋友讲,她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细细品读了这位百岁老人对这个这个问题的思考。其中一篇《人生实苦》,她看了一遍又一遍,感慨良多,深感认同。“我们因缘际会来到人间一趟,便是尝尽这世间诸般苦乐,是体验,是经历,亦是感悟。像一场幻境,像一场梦,活着的人没有谁能超脱之外。你对这世间万物的看法就是你选择的人生。要能安心享受人生的乐,同时也能坦然接受人生的苦。苦乐参半,惟愿心安。”
这段看似是唯美、深刻的对人生的解读,但是对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还是回答得模糊不清、朦朦胧胧,更像是对这个问题的塞搪。如果人生只是一场经历和体验,那体验过百年人生的苦乐之后,人终将死去,化为尘土。那些感悟,那些体验,无论有多么的深刻,多么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百年无论体验过什么,人终将会化成一把尘土。一切都不存在了,那些体验又能做何用处?你我已逝,那些体验也会随着你我的逝去而消失,再无人体验它,就像清晨消散的云雾。写下来,后人不见得愿意看,每个人都有各自体验,人家体验自己的一生也就够了。你我的那些感悟既不能存留,又做何用处呢?就算留存下来供人品读,别人品读一个死人的生前感悟,那对死去的人又有何意义,就算有意义,他也感受不到,因为他已经死了,不存在了,不再有任何感知。还有的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是的话,那也是一场没有意义的修行!因为人终将逝去,生于尘土,又归于尘土。人生百年里,那些爱,那些恨,全都会归于无有,无人挂牵,无人记念!无论你如何修行。
虚空啊虚空,人生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生所有的成就,所有的丰功伟绩,无论多么伟大,对后世的人们有多大的贡献,都将随着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离去,而变得毫无意义,也许对后世活着的人有意义,但对于死去的这个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人死去,就不存在了,一个不存在的人,无论多么大的意义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
难道人的意义就是在这个世界上稍作停留,存在一次吗?然后一切都随着人的消失、死去,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吗?!那些爱与恨,无论你曾经多么在意;那些丰功伟业,不管你曾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随着你的逝去,一切都将没有意义。既然这意义总要消失,那存在一次又有何意义?
若人生只是这样,恐怕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心,既然人可以短暂的活一下,人为什么不能永恒的活着?
这不是梦话,这是人内心深处深深的渴求!人不能像畜类一样活着,生或者死,没有任何意义。动物是不会寻找人生意义的,人之所以寻找人生意义,是因为人的人生需要有意义!只是人生若只是短暂的百年,转眼便消失不见,那活过一次,和没有活着过,对于你我来说,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因为你我都将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死亡而消失不见!
人在追寻人生意义的同时,总是自己创造出了很多理念——至少“我活着过”“我爱过”“我恨过”,只是这些若不能永恒,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还未死的人,那只是一个已经消逝、死去的人一个已经消失的人,有过的一种体验罢了,不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意义;对于已经消失、死去的我们,什么意义都不会再有意义了,因为创造那些意义的我们,已经不在了,消失了。我们创造的那些意义,也会随着我们的消失而消失。那些爱与恨,或者是其它的什么,死去的人不存在了,活着的人,也已经没有人再在乎了。
就像万里长城,我们会谈论它,游览它,可是谁会真正的在乎它,谁会在乎修建它的秦始皇。对始皇帝来说,我们的谈论又有什么意义,他已经不在了,也听不到了。无论我们在世界上留下什么,在我们死亡消失以后,不会对我们有任何意义。
人生如此虚空,实在悲凉,可是我们当下却又在如此努力的活着!
也许你会说,我的儿女,就是我活着的意义,我很爱我的儿女。没错,你的儿女,以后也会爱你儿女的儿女,像你一样爱他们自己的儿女。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儿女,和你儿女的儿女,他们一样面临这个问题,人生有何意义。他们就像你我一样,他们的存在也只是时光中短暂的一瞬,和你我一样。随着他们的死去、消失,不再存在,然后他们的存在,也像你我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人在日光之下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能说一些“人生是场修行”“人生是场体验”之类的话,塞搪自己空虚内心,麻木自己的人生,玩弄文字游戏。
人的这些思考是什么呢?是对真相、真理、意义的寻求。是在寻找真正的信仰,因为人内心深处有对信仰真正需求。
所以,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空虚与疑问发出的追寻。祂不是一套理念,让你觉得自己活的好,活的有价值,让你遵照一套理念去生活。
信仰更不是一种精神寄托,更不是像宗教一样,只是一套理论,一套人的头脑想出来的思想,一套封闭的价值观、世界观,只有懦弱愚蠢的人才需要虚假的精神安慰,来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
人内心深处的真正的需求,只有真相才能满足。这个真相就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幸福?我们所拥有和希望拥有的一切的意义和价值。爱情、婚姻、家庭,和所有我们所珍视的,关于这一切的意义和真相,这就是――真理!
所以,所有似是而非的说法理念,根本满足不了我们。各种宗教,封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能麻痹我们,给我们错觉上的安全感。
信仰就是让你知道,――呃!这就是真正的真理。是幸福的秘密,人生所有的价值意义都在其中。爱的意义,我存在的意义,和对我是谁的疑问,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都在其中。
找到了这些,才算是找到了信仰。
只是人不认识真理,怎么找到真理呢,就算找到了,又怎么能认出他呢。
就像两个哲人的对话,哲学家的意思是“爱智慧的人”。
“你在寻找什么?”
“我在寻找真理。”
“你认识真理吗?”
“不认识,所以才找。”
“你既然不认识他,就算找到他,又怎么能认出他呢?”
人类寻找真理似乎只能钻进死胡同。
人为什么会追求,为什么会探索,为什么有这种深深的迷茫。因为我们内心的需求,几乎是本能的需求。人有很多本能的需求。例如,需要吃东西填饱肚子,不然会饿;需要和人建立关于,填满自己那种爱与被爱的心里需求,等等,这都是很自然的事。信仰也是,人人都需要知道我们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所以哲学家们才苦苦追寻。
哲学是寻找和追问,信仰,是对有关人一切追寻的解答。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真相和真理,使人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耶稣基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是他赐予人类生命,他也提供生命使人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道路。
不管你相不相信,世界上像耶稣这样宣称的,要么是疯子,要么他真的就是。因为乍一看,说出这种话有些疯狂,因为没有人敢这么宣称,哲学家也不敢。人类对真理只能追寻和发问,而耶稣却是毫不掩饰的宣告着给出了人类追寻的答案。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