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短暂的假期结束,打工人再一次背着行囊离开老家,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经历漫长的拥堵之后,他们返回那个居住的出租屋。在自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画面。出租屋的门被打开,昏暗的出租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床一桌一椅。在昏暗的灯光下,主人公默默打开行李箱,把老家父母塞进的特产一一摆出,然后望着这一地的“爱心”,颓然地坐在地上,或者发呆或者默默流泪,眼前春节的团聚温馨还没退去,现在又突然置身远离千里的他乡,这种转场的突兀,让人的心情跌宕起伏,更显示了春节之后的离别之苦。
离别和“老家”的序曲尽管每年都会上演,但是这个剧目并不古老。普遍的乡愁也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乡愁在城市化之前的中国,还只是文人笔下的腔调。今天却普遍在每个普通人的情绪中。当然,这种乡愁的情绪焦虑,也必然随着城市化迁徙的一代老去,而慢慢淡化。那些随着城市化兴起,而从偏远农村迁往城市的一代,他们才是连接老家与城市的弦,这样的弦随着每个春节之后的离别,而绷紧,又慢慢随着春节的远去而变松,每年都会演变这种松紧的情绪起伏。
离别,是我们生命的主题。我们的成长本身就是不断适应离别。在每一次的离别中,我们逐渐变得独立。因此可以说成长的代价就是离别的苦楚。
我们的出生,是一场最大的离别。这场离别伴随着我们撕心裂肺的痛哭,自此之后,我们就彻底离开母体,变成一个肉体上独立的个人了。下一次的离别是我们的断乳时刻,这样我们就真正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了。
接着是我们的上学,我们第一次真正离开家庭,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独立生活的训练。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可能是最难过的时刻,度过这一周,后面的生活我们才慢慢适应。上完了小学中学,我们迎来了距家庭更远的大学。我们可能会换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可能离家几百或者几千公里,我们也只能在假期才能回到家庭。
大学之后,我们就工作了,我们真正从物质上离开家庭,而独自负担自己的生活。接着我们成立家庭,在情感和物质上,我们有了自己的依托,我们也成为另一个新生命的依托。这个时候我们就变得强大和独立。
但是有时候,我们因为害怕离别的痛苦,而延缓了或者避免了离别,而阻碍了成长。那些一生不愿离开母亲的孩子,那些一生不愿孩子离开自己的父母,他们成长之路就显得缓慢而无力。他们害怕孩子离开他们的照顾会经历太多痛苦,他们害怕没有父母照顾难以适应社会的水深火热。他们生活在襁褓中,生活在温室下。诚然他们不会经历成长的艰难和焦虑,同样也不会经历成长中的喜悦。
成长不仅意味着离别,还意味着与家庭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成长不仅是肉体的独立和脱离,也意味着灵魂的独立。独立的灵魂自然不会受他人的辖制,因此与家庭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春节是个团聚的日子,那些外出独立生活的游子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但是在享受团圆喜悦的时候,也会体验矛盾冲突的焦虑。
家庭总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预想的轨道发展,在特定的年龄应该结婚了,应该生孩子了,应该生二胎了等等人生的历程都已经安排好了。但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他们,成长于不同的背景,自然也就具备了不同的人生历程,他们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挺好,他们觉得结婚尚且太早,甚至也不打算生孩子。矛盾就此开始爆发。激烈的冲突之后,双方很难平静。一方觉得对方冥顽不化,另一方觉得对方大逆不道。
春节是复杂的,既有久违的团聚喜乐,也有矛盾的焦虑和痛苦。
但是尽管如此,春节之后的分别,还是痛苦大于矛盾冲突的焦虑。毕竟,我们对家人,家人对我们的爱还是最大的。不论我们怎样,只要我们过得幸福,他们也就心安了。
耶稣说:“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纷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为什么起纷争?显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耶稣接着又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孝敬父母,爱自己的父母是十诫的基本内容。
不论与父母起冲突,还是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独立的基础上。因此,耶稣接着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我们真正的成长,在于灵魂的独立。不仅独立于父母,也要独立于世界和物质财富。
分别意味着我们的成长。这种分别不仅是与老家的分别,与世界和物质财富也要分别!这才能真正成长!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