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微信

不要自以为站立得稳:警惕信仰中的"滑铁卢时刻"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23日 09:27 |
播放

书上说:“自以为站立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倒。”

如果以后来者的眼光去看彼得的话,就会发现,彼得的跌倒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结果。

首先,在彼得的生命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他自己都没有留意到的,就是“心急发言”。在与耶稣传道的途中是如此,到了耶稣去向耶路撒冷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当然,这“心急发言”,有可能是因为他急于表达自己对耶稣的爱,也有可能这是性格使然。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清晰地看见,在彼得的生命中,“老亚当”的力量特别重,而且没有被改变。

其次,在彼得没有遇见复活的耶稣时,他对耶稣的话认识不够完全。当马利亚打破玉瓶,将香膏倾倒在耶稣的头上时,众人不满,甚至有门徒说:“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耶稣却回答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的。”

二者对比可以看出,虽然门徒经常与耶稣在一起,却不明白耶稣前面的遭遇是什么,而马利亚却将耶稣的话放在了心中。其实可以看出,彼得此刻对耶稣的教训,也没有完全放在心中。

最后,则是彼得对自己的过度相信。正如彼得自己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相信这话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当耶稣被捉弄的时候,唯有彼得带着一把刀,然后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可见,彼得跟随耶稣的决心很真实,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份决心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发生变化,最后甚至小侍女的一个问题,就会让他感觉到恐惧。

所以,当我们回头去看彼得的时候,会发现他的跌倒是有迹可循的。当然,如今我们是站在一个读历史的角度对往事进行反思,才会有这样的认知。如果我们站在当时的环境中,又有几人能比彼得做得更好呢?

但是,从彼得的生命中后人或许需要吸取的教训就是,永远不要对自己盲目的相信,因为人的失败和软弱不过是转眼之间。

在信仰的道路上走得越久,就越发现失败和跌倒非常容易。前两天看到一则帖子“七十三岁知名牧师出轨”。当看见这则帖子的时候,我不觉吸了一口凉气,一方面是为这位传道人感到惋惜,另外一面则是这件事情又给了仇敌嗤笑的机会,让外邦人有了嘲笑上帝的机会。

而类似的事情,在教会中却又非常多。抛开被人恶意中伤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一些人的确在行为上失去了谨守,才导致了最终悲惨的结果。   

那如何才能避免自己重蹈他人的覆辙呢?

想起一句话“昨天的光,不能照亮今天的路”。昨天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属于昨天,而今天则需要再一次将自己奉献在死的祭坛上被主使用。

其实,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人就容易数算自己的成绩,比如建立了多少间教会、带领了多少人归主、帮助了多少弟兄姐妹......这些曾经的辉煌都非常容易让人沉浸在一种骄傲之中。而当人沉浸在骄傲中的时候,很自然就会失去警醒之心,不自觉间就会失败。

曾经的得胜,只属于曾经;今天的得胜,才属于今天。大卫与乌利亚之妻的事情至今还在说话。如果抛开乌利亚之妻这件事去看大卫,那大卫一定是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对待扫罗的态度,还是对上帝的敬畏,都足以证明大卫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但是上帝偏偏将大卫与乌利亚之妻的事情记录在圣书中,甚至让历代上帝的儿女去阅读,这是为何?这就是一种提醒、一种警戒!

正如圣书中谈到,‌大卫睡到太阳平西才起来,可见他此刻过上了安逸的生活。这种安逸不仅仅是身体的安逸,更是心里的安逸,与昔日争战时的状态截然相反。也正是因为他缺乏了警醒、贪图享乐,所以在明知那是乌利亚之妻的情况下依然与其同寝,更甚至设计杀害了乌利亚。

大卫之所以会在这件事上如此失败,最关键的是他成为君王之后忽略了警醒祷告、忽略了灵性的操练,自然他里面美好的品格日渐腐败,最终才犯了如此大罪。

可见,曾经的得胜不能代表今日的得胜、曾经的警醒不能代表今天的警醒。长者曾劝勉我一句话:“要刚强壮胆、完全奉献,才能走好这条服事的路

如今反思,深觉如此。

这条跟随、服事的路,需要将自己完全奉献在死的祭台上,才能不受自己私欲的牵引,任凭圣灵随意使用。“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这可不仅仅只是基督徒的一个口号,更应该是基督的生命所在——让圣灵在我们的生命中掌权、让圣灵引导我们生命的走向。如此面对环境的时候,人才能有胜过的力量。

书上说“自以为站立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倒”,人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软弱和有限,并将自己完全投靠在基督里面,才能避免陷入更大的失败中。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Fotorech via pixabay.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