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3日
微信

哲学诠释|重建象征界:《启示录》作为一场符号秩序的革命

作者: 吴东日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0月02日 10:54 |
播放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框架中,人类一旦进入语言,便被抛入“象征界”(the Symbolic Order)——一个由他者(the Other)所建构的意义系统。这个系统通过语言、律法、文化与权力结构,塑造我们的欲望、身份与现实感。我们并非先有自我,再进入语言;恰恰相反,是语言先于我们,并为我们“命名”了存在的方式。

在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这一象征界由“凯撒是主”(Kaisar Kyrios)、“罗马和平”(Pax Romana)、“皇帝崇拜”等核心符号构成。它们不仅是一种政治秩序,更是一种生存的现实:个体被要求在思想、语言与身体上认同这套系统,否则便被视为“叛乱者”或“非人”。基督徒的困境正在于此——他们宣称“基督是主”(Christos Kyrios),这不仅是神学声明,更是对整个象征秩序的颠覆。

然而,真正的革命不在于暴力反抗,而在于重建象征界。《启示录》正是这样一部文本:它不提供政治策略,也不预测历史进程,而是通过象征、叙事与想象,为被压迫的信徒构建一个替代性的现实,使他们得以从帝国的符号暴力中“脱嵌”,并在上帝主权的光照下,重新成为自由的主体。

一、解构:打破他者的语言垄断

《启示录》的第一步是解构罗马帝国所垄断的象征系统。它通过一系列颠覆性意象,暴露帝国“和平”与“神圣”背后的暴力与虚假。

“凯撒”被还原为“兽”:帝国以“狮子”象征力量与统治,而《启示录》却将罗马权力描绘为“从海中上来的兽”(13:1),其七头十角象征历代暴君,其“亵渎的名号”暴露其对神圣的僭越。这一象征断裂了“凯撒神圣化”的幻象,揭示其本质是“龙”(撒旦)的工具。

“666”:对完满的否定:数字666并非神秘密码,而是对“7”(神圣完满)的刻意缺失。它宣告:凯撒的统治永远“差一点”,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完满,因为它建立在谎言与暴力之上。

“巴比伦大淫妇”:和平的腐败:罗马被描绘为“坐在众水上”的淫妇(17:1),身穿紫色与朱红,手握金杯,象征其以财富、性欲与宗教操控维系权力。她所宣称的“和平”实为剥削与堕落的遮羞布。

这一系列象征,正如利科所说,制造了“语义的断裂”——它迫使读者意识到:你所“看见”的现实,并非自然秩序,而是被权力精心建构的意识形态幻象。

二、重建: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新象征界

解构之后必须重建。《启示录》不仅否定旧秩序,更积极构建一个以上帝主权为核心的新象征界。这个新秩序不是未来的乌托邦,而是当下可参与的属灵现实。

1. “羔羊”作为新象征中心
帝国以“狮子”象征征服,而《启示录》却高举“被杀的羔羊”(5:6)为宇宙的主宰。这一意象彻底颠覆了权力的逻辑:真正的权能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牺牲、爱与复活实现的。羔羊虽被杀,却“站立起来”,成为“配展开书卷”的唯一者。这不仅是神学宣告,更是对主体性的重新定义:软弱者可以得胜,受难者可以掌权。

2. “新耶路撒冷”:新象征界的居所
这座“从天而降的圣城”(21:2)不再有圣殿,因为“主神全能者和羔羊就是城的殿”;不再有黑夜,因为“神的荣耀光照”;不再有死亡,因为“神要擦去一切眼泪”。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生存法则:
身份:不再是“罗马公民”,而是“神的子民”;
价值:不再是“财富与权力”,而是“圣洁与见证”;
时间:不再是“帝国的永恒”,而是“神的终末”。

3. “得胜者”的呼召:主体性的再赋权
书中七次呼召:“得胜的,我要赐他……”(2:7, 11, 17, 26等)。这些应许——吃生命树的果子、穿白衣、与基督同坐宝座——不是遥远的奖赏,而是当下身份的确认。信徒被呼召成为“新象征界”的参与者,他们的苦难不再是失败,而是“与羔羊一同得胜”的见证。

三、诠释作为解放:从“被塑造”到“被呼召”

拉康认为,人永远无法完全逃离象征界,但可以通过“穿越幻象”(traversing the fantasy)获得某种自由。而利科则指出,诠释(interpretation)正是这种穿越的实践。

集体诠释的解放力量:当基督徒在聚会中阅读《启示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文本,而是在祷告、讲道与团契中共同诠释其意义。例如,“兽的印记”从“帝国的威胁”被重新理解为“信仰的考验”;“殉道”从“失败”被诠释为“得胜的见证”。这种集体诠释行为,本身就是对象征界的“再占有”。

——想象作为真实存在的预演:利科强调,想象不是虚构,而是“另一种现实的构建”。当信徒在《启示录》中“看见”新耶路撒冷,他们已在想象中“活出”上帝国度的生活。这种想象赋予他们在现实中抵抗异化的勇气——正如他所说:“想象(“虚构”)教我们认识现实,因为它让我们看见现实的可塑性。”

结语:在符号的废墟上,重建自由的主体

《启示录》不是一部关于末日毁灭的书,而是一部关于象征界重建的书。它揭示: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往往是他者语言的产物;而真正的自由,始于对这一语言的质疑与重构。

通过羔羊的象征,它解构了帝国的暴力逻辑;  通过新耶路撒冷的异象,它重建了属天的生存秩序;  通过集体的诠释与想象,它让信徒从“被塑造的臣民”转变为“被呼召的见证者”。

这正是利科与拉康共同指向的真理: 人无法逃离象征界,但可以通过诠释,在符号的废墟上,重建属于自己的主体性。而《启示录》的终极宣告是:你不必活在凯撒的符号之下——因为在羔羊的光中,你已被重新命名。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