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福音书的时候,我常常能从文字中感受到耶稣的孤独。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疑惑,耶稣怎么会孤独,祂一讲道就有几千人听,平时都有很多门徒与祂在一起,像今天的明星一样,粉丝一抓一大把,孤独有点匪夷所思了。
孤独有两种,一种是社会的孤独,一种是灵魂的孤独。一个人没有什么朋友,孑然一身,或者他因为工作,在一个灯塔上班,或者在深山老林里一个人工作,除了飞鸟之外,根本看不到一个活物,这样的人是因为社会距离而孤独。这样的孤独时间久了也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我看过一个电影《闪灵》,一个人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一个深山的酒店看店。因为大雪封山,这个酒店在冬天的几个月要停业,主人公成为看店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的人格因为孤独而分裂,开始出现幻觉,进而变成一个恶魔。可见,长久的孤独,尤其是那种远离社会的孤独,会侵蚀一个人正常的人格。除非这个人的心理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对抗孤独。
另一种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我们常说的曲高和寡,就是这种类型。他独立强大,有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他不按照他人的想法行事,他有自己独立的追求和自我认同的方式。在人群中,他显得格格不入。这样他就是个孤独的人,因为能和他谈得来的朋友实在太少。但是他不高傲,不故作清高,因为他的人格高度让他远离了这种虚伪。
耶稣的孤独就属于后者。从福音书的文字中,我们能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这种孤独。
耶稣十二岁的时候,有一次与父母去耶路撒冷,回来的路上祂突然失踪了。过了三天祂的父母遇见祂在殿里,而且是坐在教师中间,边听边问,祂的父母因为找不到祂而生气,“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这个时候,耶稣没有惊慌,而是一脸淡定,好像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或译: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祂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耶稣知道自己的使命,只是别人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耶稣将来的事,但是耶稣自己知道。这超越众人的认知,是何其孤独。
耶稣被魔鬼带到旷野,在饥饿四十天之后,接受魔鬼的试探。魔鬼的试探不是暴力和强迫,而是投其所好,专捡人最软弱、最容易被攻击和最需要的地方。在人最极端贫困、在生存边缘的时候,需要什么?需要食物、权力和财富。但是耶稣面对魔鬼的这些试探,祂统统拒绝。因为这些条件的满足,不是一种慈善,不是出于真心的帮助,而是以出卖灵魂和肉体、出卖独立的自我为代价。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保持自己高于魔鬼的心态和远见,这种人格境界的高度,让祂孤独。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人们的评价标准不会沿着一个标准,有时候是双重的。正如人们对一个人的要求,如果这个人节俭、穿着朴素,那么有的人会说这个人是穷鬼,土掉渣;如果这个人穿着华丽,人们又会说这个人喜欢显摆、爱慕虚荣。众口难调,我们总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喜好。但是有时候我们会为他们的矛盾评价和议论苦恼,想这法子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耶稣呢,祂显然不会满足任何一方的要求,因为耶稣有自己的要求,祂独立于众人的价值观之上。“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我有我自己的标准,为什么要为他人而活呢?
耶稣说:“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谁能与耶稣共舞,谁能与耶稣和音呢?谁能理解耶稣,又能按照祂的福音行动呢?这个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哪怕是耶稣的门徒,对祂不也是表达不信任吗?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祂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祂的门徒理解祂吗?如果理解祂的国,又怎会向祂求权力和荣耀呢?
当耶稣出于保护女性的缘故,说不可休妻的时候,祂的门徒对祂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不能随意休妻,那男人还有什么意思,倒不如不娶老婆得好。祂的门徒在婚姻上也不理解耶稣。
当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祂的门徒四散了,耶稣知道这样的结果,“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甚至彼得还三次不认祂。
耶稣的孤独在于祂始终在门徒和众人之上,祂知道门徒和众人所想,但是众人却不能理解祂,不理解祂的话,不理解祂的国,不理解祂的福音,不理解祂的使命。这是耶稣孤独的根本原因。但是耶稣的孤独是因为祂不会按照门徒和众人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祂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像魔鬼的试探也不能让祂出卖自己的独立人格,更何况是众人呢?
作为基督徒,我们也需要成为孤独者,这不是说让我们离群索居,成为约翰那样吃野蜂蜜、穿骆驼毛的人。而是我们要像耶稣那样,不为众人所改变,始终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因为,正如耶稣有上帝与祂同在一样,我们同样有耶稣与我们同在,有耶稣成为我们的朋友。因此,我们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但是我们的灵魂并不孤独。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