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童年中,村子里盛行黄大仙崇拜,黄大仙就是黄鼠狼。那时候废弃的房子,或者柴堆里面,往往会有很多。因为他们皮毛价值不菲,因此总有一些年轻人会不听老人的警告,布下陷阱,捉拿卖钱。村子西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因为捉黄鼠狼,突然有一天精神分裂。当然今天我知道是精神分裂,在精神病还没有普及的八九十年代,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尚处于神秘阶段,往往把它们归入怪力乱神作祟。因此,那个小伙子的精神分裂,就被归于黄大仙的报复。从之后,黄大仙就没人敢捉了。
除了黄大仙之外,人们还崇拜狐仙,因为狐狸在我们那边并不多见,因此狐仙崇拜也就比较小众。日本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日本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在日本的历史上,狐狸崇拜也很盛行,他们有狐狸娶亲的传说,不能被人看到,看到被发现,这个人必被处死。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文明的兴起,农药的普及,那么狐狸崇拜也就慢慢消失了。
同样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不仅黄大仙崇拜淡化甚至消失了,就连黄鼠狼也减少了。笔者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打工潮的兴起,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没人再去关注黄大仙的经济价值,也就没人去捕捉了;其次老鼠药的使用,使农村老鼠也减少了,同时农户养鸡和鸭的也不多了,这就在食物链方面限制了黄鼠狼的数量发展;第三大家都开始用电和煤气,高大的柴堆也不见了,缺少了黄鼠狼的藏身之所;第四,精神疾病的常识逐渐普及,人们对于精神异常者有了理想的认知。
除此之外,最大和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兴起,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黄大仙的怪力乱神,其实是产生于人们生活不稳定,不能把握个人命运和自然运行的时代,个人在疾病、自然灾害方面的不堪一击,让黄大仙的作祟成为一种苦难解释的根源。人们用黄大仙的确定性,或者因果报应,来解释个人遭遇的突发事件。
人们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增加,会让他们更加关注当下。就像我们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才会贷款买车买房,这样才能享受当下的生活。因为当下的生活的意义,取决于未来的预期。如果我们对未来预期较差,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有信心,那么就无法提振消费,这样当下的经济就会陷入低迷,这就是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未来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大家对当下生活则不敢过多的投入,这个时候出现的就像上面我提到的,人们会倾向于怪力乱神的崇拜。用不确定的和无法理性预期的黄大仙,来解释突发事件。理性的预期是人们当下生活的安全感的关键因素。人们会把这种不确定感,用黄大仙的神力来化解,把稳定寄托在黄大仙的神奇能力之上。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者贡品,来使黄大仙的神力稳定自己的未来。这其中包含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个基础上,对耶稣八福的理解,也就出现了两个观念。一个是八福是对未来的承诺,一个是八福是对当下的应许。
在一个相信怪力乱神的迷信时代,生活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去那些神灵中寻求未来的稳定图景。同样,当他们信耶稣之后,也会向耶稣这里寻求稳定的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不是当下的,是未来的。因此那些“福”的许诺,就变成了满足一定条件下的结果。“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天国是我们的这个是结果,这个结果不是当下,而是在未来实现。也就是彼岸世界。而“天国是我们的”条件,则是我们要遵守虚心这一要求。因此,这种观念之下,清心就成为一种当下修行或者灵修的活动。如此一来,我们所有虚心的努力,都是为了得到天国。
把八福当成为一种我们当下努力之后的未来结果,而且这个结果还不是我们有生之年能得到的,这样我们的视线就聚焦于未来那个天国上,而精力则放在了当下的宗教行为中。
而对于那些对未来有良好预期,从而对立足于当下生活的人,耶稣的八福则不是这种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在我们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结果中,一直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被很多人接受,并延续到今天。这种错误理解,就是把笛卡尔这句话看成因果关系。因为我思所以我在。我存在的原因是我在思考。然而,实际上,笛卡尔想表达的是我存在。我存在的表现就是我思,因此我思和我在是同一回事,是同一的。
同样的八福,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同意反复的关系。回归原文,八福的论述在希腊文中,是没有动词的,因此“清心的人有福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清心的妙乐。清心不是有福的条件,而是清心本身就是有福,清心本身就得以与神见面。希腊文的原文,强调的是清心的当下状态,他不需要你通过清心的宗教操练,然后得到未来有福的许诺,而是当你清心的时候,你就是喜乐的。
这种立足当下生活,指向当下的八福,显然是对未来一定稳定预期的情况之下。因为耶稣给我们的盼望不是一种不确定的盼望,而是一种确定性的希望。他的钉十字架和复活本身都是告诉我们这些带来的改变都是当下的,从此我们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耶稣并不把自己的福音,放在未来,当门徒问他将来的事,他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
信仰给我们的是当下的改变,而不是未来的结果。保罗说“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 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福音也同样,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心里,不在未来的彼岸!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