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
微信

在观念差异中,学习如何爱父母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28日 13:45 |
播放

看似亲密的关系,想要处理得合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近两个月,我深深地感到和父母相处的无力感,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多么大的冲突和矛盾,只是感觉因思想观念的不同,很多事情很难处理。

举个例子:上个月我母亲头痛,吃了很多药依然不见好转,然后我家姊妹就劝我母亲去做针灸。劝了将近半个月,老人家才同意去做针灸,因为大夫实行预约制,所以约了大概半个月才约上,等到了时间老人家却不去了,说:“我当时同意去的时候,你们没立刻带我去,现在我热情没有了,所以不想去了。”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生气吗?真的生气,甚至感觉有一点不可理喻。但是又能怎么办呢?还得继续劝,然后我母亲才同意去做针灸。

但是事情还没完,大夫针灸一个疗程需要五次,我母亲针灸两次就又不想去了。一会儿说针灸没有效果,一会儿又说说针灸趴着不舒服......当然,最后也没去针灸。

家里买的艾灸、按摩器安安静静地摆放在那,从来不用,但却经常说头晕、没劲儿......提到去医院,总是回复一句话“不去”。

这种无奈、无助、无语的感觉,总是压抑的让人说不出话。

之前有一个姊妹和我发微信说:“温良弟兄,你劝劝我妈,我妈现在天天买保健品,我说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就信那些人。”

是啊,不相信子女的话,被骗子骗得团团转,然后还特别开心,这就是一些老年人如今的现状。

我曾思想:和父母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只是一些观念上的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同,那这时候需要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想到圣书中的一个教导说:“当孝敬父母。”如果孝敬父母不难的话,或许上帝也不用在诫命种单独提出吧!其实,我也曾在愤怒中想要离开父母身边,一走了之。但是每每想起上帝的诫命,我就不敢这样做。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我又渐渐明白了孝敬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尊重。作为子女,往往都想要通过自己所认为好的方式,去照顾父母。但是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喜欢这样的照顾呢?

后来我在反思的时候忽然发现,也许针灸的确可以治病,但是母亲根本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所以,当强迫她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本身就带给了她非常大的压力和负担,这种看似关心和帮助的行为,其实本身就是在带给她伤害。

作为子女,到了某一个时期,很容易会认为自己知道的、明白的、接触的比父母多,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作为子女,因为这些经验反过来不尊重、不在乎父母的感受,那么这就是一种羞愧。

我也曾按照姊妹的需要,给她的母亲打了电话,问阿姨说:“你为什么一直买保健品,难道你不知道他们是骗子吗?”

阿姨说:“我只是想吃点保健品,身体好了之后不给孩子添麻烦。我也特别喜欢这些人的热情,如果我买点东西能让年轻人有工作,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子女往往只是看见父母被骗了钱财,但是却没有看见父母背后那一颗牵挂、担心、充满爱的心。

这个世界很怪异,我们总是用很长的时间去陪伴陌生人,用很好的态度去对待陌生人,但是却常常忽略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母。也正是因为彼此的沟通不够、理解不够,往往非常亲密的关系也就在不经意间,产生一个又一个裂痕,最终让彼此都陷入到忧伤之中。

看着公园中,年轻父母照顾孩子的身影,我思想了很多。

年轻的父母可以一次、两次、三次,教导孩子说一句话,但是年轻的子女却很难一次、两次、三次,教导父母使用手机;年轻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买孩子想要的礼物,但是年轻的女子却不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么......

父母与子女,在爱的关系上充满了不对等。但是作为子女,却应该在上帝的恩典中不断学习兼容父母的老去。

衰老意味着什么?或许意味着遗忘、意味着迟缓、意味着凋零,而我们或许需要像曾经父母哺育我们的时候,去忍耐、去疼惜、去安慰他们!

最近教会中有一位青年辞去了工作,当我们知道她离职的原因时无不感到温暖。因为她母亲有脑梗,现在到了不能自理的地步,这位姊妹为了能让母亲被照顾得好一些,所以就离开了工作的岗位。

就像姊妹所说:“有的时候看着失禁的母亲,也崩溃的流泪,但是想想这是生养我的母亲,我还得继续

这个世界,其实不需要更多关于“孝敬”的道理,而是需要更多“孝敬”的实践。愿我们都能在上帝的恩典中,找到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智慧!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